耕种印记:分享的延续
帛书的第二卷展开"教耕种"的场景:神农将五谷种子分给先民,亲手示范如何翻土、播种、灌溉,哪怕自己饿着肚子,也要看着别人的田长出庄稼。画面消散时,归墟的稻田里,谷穗都弯下腰,穗尖的颗粒自动脱落,落在贫瘠的土地上,长出新的禾苗。
"神农教人种地,从不是为了让谁独富。"苏玉瑾在归墟的"共享田"里,教各族生灵辨认谷种:饱满的分给缺粮的,瘦小的留给自己育种。他发明了"借种制":春天借出去的种子,秋天还回来时多还三成,不是利息,是让种子能继续流转,"耕种的智慧,是让每粒谷都能发光,不让一块地闲着。"
有个来自赤金洲的矿工,在归墟学会了种"暖玉稻",回到家乡后却把最好的稻种分给了邻居。"苏先生说,神农当年要是把种子藏起来,哪有现在的五谷丰登?"他托商队给归墟带回赤金洲的新稻种,稻穗上竟缠着归墟的共生藤——两域的种子,在分享里结了亲。
谢无咎的星砂在共享田上空画出"分种星图",标注着哪块地适合种什么,哪家缺什么种子。"神农懂天时,才知道什么时候该分享。"他看着农夫们按星图交换种子,春播时的忙碌里没有争抢,只有"你家的谷种适合我这的地"的商量,"顺应天时,更要顺应人心——想让大家都有饭吃,才是最好的耕种时。"
楚临风的战气在共享田的田埂上织成"通渠纹",让水源能均匀地流到每块地里,哪怕是最小的角落。"耕种的战场上,大家是战友,不是对手。"他帮缺劳力的人家翻土,战气在泥土里留下浅浅的痕,长出的禾苗比别处更壮,"神农当年挥锄头的样子,肯定不是为了自己的田,是为了眼里能看到的所有土地。"
沈墨书在《共生大典》里写《谷粒记》,记录着每粒种子的旅程:从归墟到赤金洲,从云海域到深海域,有的在浮城的云田里发芽,有的在深海的珊瑚旁结果。"最好的分享,是让种子自己去旅行。"他看着帛书里的神农画像,画像旁多了归墟各族生灵共耕的画面,"传说会老,但谷粒落地生根的声音,永远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