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报告刚交上去,喘口气。”江明华走进来,扫了一眼桌上略显凌乱的景象,“遇到坎儿了?”他放下水果,拖过一张凳子坐在弟弟旁边。
“嗯……过渡空间这里的顶梁结构支撑和采光天窗的交叉点处理,模型里总感觉失衡。图纸上看没问题,做出来就总觉得别扭,承重比例和视觉效果冲突。”江韵华把刚打磨好的一个小构件递给哥哥看,脸上是显而易见的苦恼和不服气的倔强。
江明华接过那个小巧的构件,在指间翻转着仔细打量。他虽然不是专攻建筑史,但对力学结构、空间关系和设计语言的融合有着专业的眼光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他拿起旁边的铅笔,顺手在一张空白纸面上飞快地勾勒了几笔简洁的线条:“主要问题是你的支撑点为了视觉效果太薄,对光线的捕捉设计又需要足够大的开孔。尝试把支撑梁外移,做成‘隐框’效果,同时在这里,”他用铅笔尖在弟弟图纸上点了一个位置,“增加一道内斜的、几乎与光线同角度的承重筋络,很细的那种,类似‘影骨’。主承重让它藏在视觉盲区,保证强度;细的结构既加强了稳定性又不阻挡主要光线,还能形成一些有趣的投影效果。另外,连接用的卡槽这里,倒角的角度再收窄半度,结合紧密度会更好。”
他说得清晰明确,寥寥几笔就在纸上勾勒出关键点,再配合实物构件的解说,瞬间就让原本困扰江韵华的结构矛盾点豁然开朗。那种精准的专业眼光和在实践中磨砺出来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课堂和书本上难以直接获取的宝贵财富。
江韵华眼睛一亮,拿过哥哥画的那张纸,又对着哥哥点出的位置反复看了几遍,用力一拍桌面:“哥,厉害啊!我怎么就没想到用‘影骨’这个概念来平衡!这办法好!既解决问题又不破坏整体美感,太棒了!”困扰多时的难题被解开,他脸上顿时露出如释重负又充满干劲的笑容,整个人都精神起来。他立刻抓起工具,准备根据哥哥的建议修改那块小部件。
“小点声,别扰民。”江明华失笑,顺手拿起桌上一个没拆封的面包圈啃了一口,“多想想实际制作过程中材料力和视觉引导的综合效果,别只盯着一处。你还有时间,改好了给我看看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