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讲得很慢,重点强调概念间的联系与实际模型的分析。目光敏锐地捕捉着台下学生的反馈。当她提到“正反馈在机体中相对少见,如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等,特点是加强直至完成特定过程”时,特意在黑板上勾勒出一个简洁的、不断放大的箭头图示。
就在她转身写下板书时,眼角的余光瞥见教室靠窗的位置。许清瑶的眉头微微蹙起,手中的笔无意识地在笔记本空白处画着圈圈,漂亮的嘴唇抿成一条略显困惑的直线。她身旁的江韵华则显得游刃有余得多,飞快地在教材空白处做着标注和理解框架。
下课铃响,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挪动椅子和收拾书本的窸窣声。林雪萍收拾讲台上的教案,并未急于离开。果然,许清瑶和她的同桌快步走了过来,手里紧紧攥着课堂笔记。
“林老师,”同桌是个腼腆的女生,小声开口,“您刚才讲的那个正负反馈的区别,还有实例题里那个血糖浓度维持的机制图……我有点转不过弯来。”
林雪萍停下动作,温和地看向她们:“哪里不明白?慢慢说。”
许清瑶抬起眼,指着自己笔记上的一个图示:“就是这里,老师。反馈环的信号传递路径,为什么有时候是从效应器又返回感受器?这个回路感觉好绕。”她的语气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懊恼,显然对这个抽象的逻辑链条感到吃力。作为艺术特长生、校内风云人物的她,在理科的细节推理上,有时会显露出短板。
林雪萍拿出笔,在许清瑶的笔记本空白处快速地重新画了一个更加清晰易懂的简化示意图,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及其间的兴奋或抑制作用。“别被名称吓住。想想你最熟悉的体温调节模型。感受器(皮肤温觉神经末梢)感知变化,报告给‘中央处理器’下丘脑(神经中枢),下丘脑再‘下令’给执行部门效应器(汗腺、骨骼肌、毛细血管等)做出反应。当这个反应反过来又影响了最初的刺激源头时——比如出汗降温后,皮肤温度感受器接收到的就是‘刺激减弱’的信号,反馈给中枢,让中枢下达停止降温的命令。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刺激变化-信息传递-下达指令-做出反应-影响源头(调节效果)-信息反馈-指令调整’的闭环。把这个动态过程想象成一个自动巡航系统,它就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