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 章:淮上烽烟(边燧误警与共管之议)(至元四十二年秋末?盱眙淮河南岸烽燧)
盱眙北岸的秋雾裹着水汽,黏在烽燧的了望塔上。宋兵王二柱抱着旗杆打盹,忽然被一阵呛人的烟味惊醒 —— 西北方向的芦苇荡里,升起一股灰黑色的烟柱,在雾中散成蘑菇状。“是‘敌军入境’的信号!” 他手忙脚乱去摸火把,腰间的铜哨子 “当啷” 撞在燧石袋上。
烽燧队长陈武刚查完晨哨记录,听见动静冲出来:“看清楚了?那是商道方向!” 他爬上三丈高的了望台,手搭凉棚望了半晌,烟柱确实比寻常商队的炊烟浓三倍,且升得急,像极了蒙古骑兵做饭时的 “聚烟法”。“按军规,疑警即报。” 陈武咬咬牙,将火把戳进狼粪堆,干燥的狼粪 “轰” 地燃起,浓黑的狼烟直冲天穹,在雾中撕开一道口子。
下游三里的第二座烽燧很快响应,狼烟次第升起,像一串黑色的惊叹号。不到半个时辰,淮河沿岸的十二座烽燧全亮了信号,连南岸的宋军营地里,也响起了集合的铜锣声 —— 那是 “全军戒备” 的号令。王二柱蹲在狼粪堆旁,忽然发现烟柱的源头在移动,隐约还飘着茶叶的清香,心里咯噔一下:“该不会是……”
“盱眙烽燧报警!” 赵葵的帅帐里,传令兵的吼声撞在帐壁上。他正核看《淮东军粮册》,听见 “蒙古兵入境” 几个字,猛地将毛笔拍在案上,墨汁溅脏了 “存粮三月” 的批注。“点五千步骑,随我临江!” 他抓起明光铠,甲叶上的金漆在烛火下晃得人眼晕 —— 这副甲是去年襄阳大捷时宋理宗所赐,此刻被他披得歪歪斜斜。
南岸的宋兵动作极快,弓弩手列在江堤后,箭头蘸了桐油(遇敌即燃);刀牌手结成方阵,盾面的 “宋” 字在晨雾里忽明忽暗。赵葵登上望敌楼,用千里镜(西域贡品)北望,只见北岸的沙丘后,影影绰绰全是骑兵,马蹄扬起的尘土与晨雾混在一起,看不清数目。“萧虎来得好快。” 他冷笑,“果然是早有预谋。”
北岸的萧虎其实也在纳闷。半个时辰前,阿古拉还来报 “商队在煮茶歇脚”,怎么转眼就狼烟四起?他命骑兵呈 “雁形阵” 展开,却不许靠近江边 —— 马镫上都挂着 “互市” 的黄旗,算是留了余地。“去看看是哪个商队。” 他对张诚道,“若真是他们惹的祸,先捆了送南岸谢罪。” 风里飘来南岸的铜锣声,敲得他心烦,指尖在虎纹腰牌上磨出红痕。
张诚驾着艘小渔舟,在湍急的江水里颠簸。北岸的蒙古骑兵见他举着 “通事” 旗,没放箭;南岸的宋兵却拉满了弓,箭尖离他的头皮只有三尺。“赵帅!是误会!” 他扯开嗓子喊,声音被江风撕得粉碎,“是北地商队在煮茶,烟大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