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虎忽然用蒙语问:“匈牙利王后的兵力有多少?” 伊万一愣,随即用流利的蒙语答:“约三千,多是日耳曼雇佣兵。” 这是他去年偷偷学的,就怕有今日。萧虎起身,取来一幅欧洲地图:“告诉主教,若能再探得波兰援军的粮道,教堂可获免税三年。” 伊万退出时,见案上密报已被萧虎用朱笔圈出 “摄政王与王后不和”,知这条情报最合将军心意。
腊月寒潮来袭,基辅城郊涌来百余饥民,多是从波兰逃来的农奴。他们聚在教堂门口乞讨,有人喊:“上帝若在,为何让我们挨饿?” 西里尔闻讯,立刻请萧虎拨粮五十石,在广场设 “施粥点”。
分发那日,西里尔站在圣像前讲道:“萧将军赐粮,是上帝借他之手行慈爱,你们当守秩序,勿乱抢。” 教士们给每个饥民发 “圣饼”(掺麦麸的黑面饼),同时登记姓名、籍贯 —— 这些信息转头就送到了周显手中。有个瘸腿饥民想多领一份,被教士拦住:“上帝说‘按劳取食’,你若去修河堤,每日可领两份。”
萧虎派赵勇暗中观察,见饥民果然有序,无人闹事,回报:“主教比官差会管民。” 西里尔得知后,让唱诗班教饥民唱《感恩歌》,歌词改了几句:“虎首堡中粮谷丰,蒙主恩赐享太平。” 歌声传到城外,连巡逻的兵卒都跟着哼起来。
正月十五,萧虎应约到教堂偏殿议事,西里尔备了拜占庭式蜜酒(用葡萄与蜂蜜酿造)。“将军若能资助教堂扩建,” 西里尔开门见山,“我等可约束信众,三年内不与波兰教会往来。” 这是要切断本地信徒与欧洲教区的联系,彻底依附虎首堡。
萧虎转动着酒杯:“扩建可以,但需加一间‘译经室’,将《圣经》译成蒙文。” 西里尔心头一紧 —— 这是要渗透教会,却只能应承:“可,但需由我教区修士翻译。” 萧虎又提:“教堂需派三名教士入虎营,教士兵辨认欧洲旗帜(防间谍混入)。” 西里尔反问:“那将军需允我等在伤兵营设‘告解室’。”
最终议定的盟约写在羊皮纸上,分三份:萧虎存一份(用蒙文),西里尔存一份(用希腊文),教堂圣像后藏一份(用汉文)。核心条款:官府每年给教堂三十石粮,教堂则需 “监视信众动向,及时上报异动”。签字时,萧虎用的是虎首银印,西里尔盖的是教区铜章,两印重叠处,仿佛预示着政教交织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