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脱拿出地图,用朱笔圈出青石岗:“划定南北界限,北半归使虎部落(冬季驻牧),南半归帖木儿部(夏季驻牧),中间留‘缓冲带’(五里宽,双方均不得放牧,防冲突)。” 巴图仍有顾虑:“冬季草料少,北半不够用怎么办?” 脱脱提出补偿方案:“部落若参与商路护卫,每月可领三十石青稞,补足草料缺口。” 这个条件直击使虎部落的生存需求,巴图沉默片刻后点头:“可,但护卫需由我部子弟担任,听白虎城调遣。”
细节敲定后,文吏张谦起草协议,用汉蒙双语书写,双方按手印时,巴图特意看了帖木儿一眼,帖木儿别过头去,这场谈判既守住了原则,又留了转圜余地。
军事互助的核心是报酬明细。脱脱与巴图商定 “护卫薪酬制”:使虎部落每月出二十名护卫,沿白虎城至斡耳朵商路巡逻,按里程计酬 —— 每护卫每日行十里,发肉干半斤、青稞两斤;若遇盗匪并成功击退,额外奖皮毛一张(由商队出资)。
报酬发放设 “双轨制”:每月初五在商路中点 “望湖站” 结算,由白虎城官吏与部落长老共同清点人数、核对里程,签字后当场发粮,皮毛则每季度集中发放。巴图补充:“护卫需带‘腰牌’(刻姓名与部落记号),丢牌者扣半月酬劳,防止冒领。” 脱脱采纳并加一条:“护卫若擅离职守,除扣酬劳外,还需赔偿商队损失,由部落承担连带责任。”
为让部落放心,脱脱当场发放首月酬劳,二十名护卫领到青稞与肉干时,巴彦悄悄对父亲说:“比打猎稳当,族人不会反对。” 利益的绑定,让合作有了坚实基础。
使虎部落的帐篷里,近来多了些木牌 —— 上面刻着汉蒙双语的常用词:“商路”“护卫”“青稞”“界碑”。这是巴图从白虎城带回的 “识字牌”,他让巴彦带头学习:“不懂汉蒙话,咋跟白虎城人打交道?咋看懂商路文书?” 部落学堂(由白虎城支援设立)里,汉人教师李秀才用 “实物教学法”:指着驯鹿教 “鹿”,指着弓箭教 “箭”,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
巴彦的儿子小巴图(七岁)已能说简单汉文,他举着识字牌对爷爷说:“这是‘虎’,跟咱部落图腾一样!” 巴图摸着孙子的头,想起年轻时对汉人文字的排斥,如今却觉得这些方块字能让族人活得更体面。部落长老起初反对:“学外族话会忘本!” 巴图反驳:“不忘图腾是本,学话是为了活下去,两者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