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杆改为 “双曲木柄”(用桦木蒸煮后弯曲定型),前端加 “踏脚板”(供农夫蹬踏发力),犁底装 “滑土板”(减少与冻土的摩擦)。李铁牛带着铁匠们试犁,他扶犁在前,农夫在后蹬踏,铁犁入土三寸,翻起的土块均匀散开。“比旧犁深一寸,效率提高一半,” 试犁农夫张三擦汗道,“就是费铁,这犁头用料比普通犁多三成。”
李铁牛向脱脱呈报改良成本:“每具寒犁需铁五斤,耗时三日,月产三十具可满足春耕。” 脱脱批准调拨铁矿:“农时不等人,铁料优先供应,成品按户分配,秋收后以粮抵款。”
王守信制定 “冻土耕作十二则”,首条便是 “择时耕作”:“每日辰时至午时,冻土表层融三寸,为最佳耕作期;午时后冻土渐硬,申时后停耕。” 他带着农官们在田间插 “时辰旗”,红旗升则耕,蓝旗升则歇。农夫们按旗令劳作,张三说:“依时辰耕作,犁头省劲,人也少累,土块碎得匀。”
耕作行距严格按 “一尺五寸” 标准,王守信带着绳尺丈量:“行距过密则苗争肥,过疏则浪费地,一尺五寸最合宜。” 他命人在田埂插标杆,标杆间拉麻绳,农夫沿绳犁沟,确保行距整齐。犁后需 “碎土”,用 “木耙”(耙齿间距三寸)反复耙地,将土块碎至指节大小:“冻土块大,不碎则苗难扎根。”
针对不同土壤调整耕作深度:沙土地耕深四寸(保水),黏土地耕深三寸(防涝)。王守信在田头插 “土性牌”,标注每块地的耕作参数:“黑土区耕深三寸五,沙砾区耕深四寸,按牌耕作不得随意更改。”
为延长作物生长期,王守信在近郊建 “半地下育苗棚”—— 挖三尺深土坑,四壁砌砖石,棚顶用松木搭架,覆双层毡(内层羊毛保温,外层油布防水)。棚内靠墙砌 “火道”,烧羊粪与秸秆(烟少热久),火道上盖石板,热气通过石板均匀扩散。农妇张桂英负责控温,她在棚内挂 “兽骨测温牌”(骨片遇热伸缩,刻有刻度):“白日保持十五度,夜间不低于五度。”
苗床用 “腐殖土 + 羊粪” 混合基质(比例 3:1),铺至五寸厚,用木板刮平。播种后覆薄土半寸,喷水时用 “细孔瓢”(葫芦剖开,瓢底钻小孔),确保水流轻柔不冲翻种子。张桂英每日辰时掀开棚角透气:“苗需新鲜空气,但不可让冷风直吹,透气半时辰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