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 章:寒地农作(至元三十三年春?白虎城近郊)
白虎城农官王守信的案头摆着三袋种子,分别来自西域的 “雪青稞”、漠南的 “燕麦” 与本地野生 “冰草”。他带着农匠们逐粒筛选,将饱满无虫蛀的种子挑出,用温水浸泡半日(打破休眠),再铺在竹筛上阴干。“每粒种子需重三分以上,” 王守信对农妇们说,“轻于二分的必是秕粒,播下去也长不好。”
西域传来的农书《农桑辑要》记载:“青稞性耐寒,宜寒地种植,需选穗大、秆粗者留种。” 王守信按此法在试种圃划出 “对比田”,每块田插木牌标注种子来源与播种日期。他每日清晨记录气温与土壤湿度,在《农作册》上写道:“至元三十三年惊蛰,冻土表层融三寸,雪青稞种子吸水量达五成,始露白芽。”
半月后,雪青稞率先发芽,芽尖呈嫩绿色,王守信用竹尺丈量:“芽长三分,根须四缕,比本地冰草早发芽五日。” 他当即决定优先培育雪青稞,命人将选好的种子装入陶罐,罐口用布封口:“防潮防虫,待春分日集中播种。”
为增强作物耐寒性,王守信借鉴西域农法开展杂交实验。他在试种圃搭建 “隔离棚”(用竹篾编网,防止外来花粉混入),选雪青稞为母本、本地冰草为父本。每日清晨,农匠阿里木带着徒弟们轻刷花蕊:“此时露水未干,花粉黏性最强,用羊毫笔蘸取冰草花粉,轻扫青稞柱头,需连刷三日。”
授粉后需套纸袋(用桑皮纸制作,透气防潮),袋上标注授粉日期与父本编号。王守信每日检查纸袋是否脱落,在《杂交日志》标注:“三月十二日,雪青稞雌花柱头转红,授粉成功;三月二十日,子房膨大,初见麦粒雏形。” 有农妇担心杂交会减产,王守信指着实验田道:“西域麦抗寒,本地麦耐瘠,杂交或能取两者之长。”
初夏时节,杂交麦穗渐趋饱满,王守信摘下第一穗称重:“重一两二钱,比纯雪青稞重三钱!” 他立即组织脱粒,将杂交种子单独储存,陶罐外刻 “杂一代” 字样:“秋收后扩大种植,对比产量再定推广方案。”
军器坊铁匠李铁牛接到改良犁具的指令时,正对着冻土样本发愁。普通犁头在冻土上只能划浅痕,他参照《农桑辑要》中的 “踏犁” 形制,将犁头改为 “三角破冰刃”—— 用晋地精铁锻打,刃口淬火至青白色,两侧加 “疏土齿”(间距一寸,可破碎土块)。“冻土硬如石,犁头需硬过石,” 李铁牛抡锤时对徒弟说,“十二次锻打才能去杂质,一次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