誊写祭文用 “特制纸墨”:汉文用桑皮纸(吸墨性好)、松烟墨(黑亮持久);蒙古文用羊皮纸(耐低温)、油烟墨(防晕染);藏文用藏纸(纤维粗,适合竖写)、朱砂调墨(神圣色)。耶律文写完后亲自校对:“‘永固’二字需加重笔,显决心;‘疆土’二字需端正,示庄严。” 帖木儿则念诵祭文听韵律:“蒙古文重音,‘碑’‘界’需押韵,念起来顺口,山神才爱听。”
祭文誊写三份,一份用于诵读,两份存档(分别存入白虎城石库与大都翰林院)。张谦将诵读用祭文装裱在木板上(防风吹折),木板边缘包铜边,刻缠枝纹(汉地吉祥纹),体现 “文以载道,器以载文”。
秋分黎明,祭典正式开始。萧虎身着紫袍(元代三品以上祭服),拔都披银甲(军祭礼服),巴图着虎皮坎肩,罗桑坚赞穿绛色僧衣,四人按汉礼 “三上香”(香用柏枝、檀香、藏香混合,取各族共奉之意)。礼毕,耶律文持汉文祭文登东阶,声音洪亮:“盖闻北境之险,冰海为限;界碑之立,以固邦畿……” 每读一句,士兵齐呼 “诺”,声震冰海。
帖木儿持蒙古文祭文登西阶,用草原语调诵读:“吾等蒙汉军民,立碑为誓,同守此土,共御风雪……” 读至 “若有违者,天诛地灭” 时,巴图率部落武士举刀指天,以示赞同。罗桑坚赞持藏文祭文登北阶,诵经声低沉悠长,伴以转经筒转动声(铜筒刻六字真言,转一圈如诵经一遍)。
三文诵读毕,张谦将祭文木板焚于祭台火盆(焚文告天),灰烬用玉盘盛接,由萧虎撒入贝加尔湖:“文入水火,意为天地共知,誓言不违。” 此时朝阳初升,阳光照在界碑三文上,字字生辉,各族观者皆肃立无声。
祭文诵读后,进入 “盟约续约” 环节。萧虎先提出条款:“白虎城与使虎部落,需共守商路(每月各派五人巡逻)、互通军情(遇敌袭一日内通报)、共享渔猎资源(贝加尔湖东至部落,西至汉军,禁越界)。” 巴图皱眉:“商路巡逻辛苦,需汉军提供铁制箭簇;渔猎西界需再放宽三里,部落冬季猎物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