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后的第三个清晨,甲士发现英雄冢前跪着位老牧民,羊皮袄上沾着雪霜,手里捧着半袋炒米。见萧虎过来,老牧民慌忙起身,膝头的雪簌簌掉落:“大人,俺是东边牧村的巴图,” 他将炒米放在祭台,“去年冬,俺孙儿冻得腿都紫了,是夫人带着草药来,守了三夜才救活。” 说着从怀里掏出块干硬的草药饼,“这是夫人给的冻疮药,俺一直留着,如今献在这儿,让她知道孩子好好的。”
消息传开后,牧民们纷纷赶来祭拜。扎着红头绳的小姑娘献上亲手编的忍冬花环,放牧的汉子带来最肥的羊肉(烤熟后摆在祭台),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被母亲抱着,在碑前磕三个响头。他们不懂 “护国夫人” 的封号,只知 “救过咱性命的完颜姑娘” 睡在了这里。萧虎命甲士不要阻拦,只在冢周设木栏,“让牧民尽尽心,” 他对帖木儿说,“民心比金石还重。”
祭台旁的石头上,渐渐被牧民刻满了细小的符号 —— 蒙古文的 “谢”、汉文的 “安”,还有画的小羊、草药,都是朴素的感恩。甲士想清理,被萧虎拦住:“这是民心碑,” 比任何铭文都珍贵。雪融后,冢周长出成片的忍冬苗,牧民说这是 “夫人显灵”,自发轮流浇水,到初夏时,青藤爬满石墙,黄蕊绽放,成了雪岭上最亮眼的颜色。
守卫英雄冢的士兵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岗换班时,必须给冢顶的忍冬花环换新花。花环用新鲜忍冬枝编就,枝上要带含苞的花蕾,这是周显特意交代的:“夫人说过,含苞的花有生气。” 士兵们每日天不亮就去河谷采花,哪怕雪深及膝,也要找到最饱满的花枝,编得歪歪扭扭的,却透着一股子认真。
骑兵营的老兵常带着新兵来祭拜,指着碑文讲完颜雪替饮毒酒的故事:“那天庆功宴,我就在帐外站岗,见夫人夺酒杯时,手都没抖一下。” 新兵们听得眼睛发红,纷纷往祭台放自己的战利品 —— 射杀的狼耳、缴获的箭头,“夫人,这是咱们守疆的凭证,您看着,绝不让敌人过克鲁伦河!” 这些朴素的誓言,在雪岭上回荡,成了比军规更有力的约束。
萧虎偶尔会在巡营后来到冢前,站在碑旁不说话,只盯着 “忠勇救主” 四个字出神。有次恰逢士兵换花环,一个年轻甲士手笨,编了三次都散了,急得直冒汗。萧虎走过去,接过花枝示范:“忍冬枝有韧性,要像编马鞍绳那样,三股交错。” 他的大手虽常年握刀,编起花环却稳当,甲士们看得发愣 —— 原来将军也有这样细腻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