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4 章:炮震河渡(至元二十九年夏?第聂伯河渡口)
第聂伯河渡口的夏日常刮着东南风,河面上波光粼粼,水汽裹挟着水草腥味扑面而来。拔都的西征军抵达南岸时,北岸的罗斯木堡已严阵以待 —— 这座用百年橡木搭建的堡垒高两丈,墙厚三尺,堡顶插着红蓝相间的罗斯旗帜,旗下隐约可见持矛的守军。堡外五十步处,密密麻麻的鹿砦交错排列,削尖的木杆斜插地面,尖端裹着黑焦油(防火又锋利),这是罗斯人抵御骑兵冲锋的惯用手段。
拔都勒马立于高坡,银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举起千里镜(西域贡品,铜制镜筒)观察北岸:“木堡四角有箭楼,每楼至少五名弓箭手,” 镜中可见箭楼窗口闪烁的金属反光,“堡门是双扇橡木版,包着铁皮,寻常冲撞难破。” 他身后的千户帖木儿补充:“探马回报,堡内守军约三百,多是本地贵族的私兵,装备杂劣,半数人只有皮盾和短刀。”
河宽约百步,水流湍急,舟船渡河需半个时辰,这意味着大军暴露在守军箭雨下的时间过长。“硬渡伤亡太大,” 拔都放下千里镜,目光落在随军带来的十门 “镇北炮” 上,“萧公说这炮能破坚城,今日正好试试。” 他马鞭指向北岸木堡右侧的缓坡:“炮阵就架在那里,地势高,射程够得着。”
周显派来的首席工匠李铁牛正指挥士兵架设炮阵,他带着三名徒弟在缓坡上丈量:“此处地势比木堡高五尺,距堡墙正好一百八十步,” 符合 “镇北炮” 的最佳射程(最远两百步,一百八十步威力最集中)。士兵们用铁锹平整地面,铺上三层厚木板(防炮身后座陷进泥土),木板下垫石块固定,这是汉地 “炮阵稳基法”,在草原作战同样适用。
每门炮需六名士兵协作架设:两人抬炮身(重三百斤),两人调炮架角度,两人固定炮尾绳索(防发射时倾倒)。李铁牛跪在地上,用铅垂线校准炮口:“左炮偏西半寸,垫半块木片!” 他从怀中掏出铜制量角器,测量炮身与地面的夹角:“抬高四格,正好能砸中堡墙垛口。” 炮架上的刻度清晰,每格对应五度仰角,这是周显特意改良的 “精准刻度法”,比蒙古传统的 “目测法” 精确十倍。
炮阵按 “品” 字形排列,三门在前主攻,四门在侧掩护,三门在后备用,间距十步,既避免相互干扰,又能形成交叉火力。李铁牛检查完最后一门炮,用粉笔在炮身写下 “甲字三号”—— 这是军器坊的编号,便于记录损耗和追责。“将军放心,” 他对拔都拱手,“所有炮械都试过火,引信干燥,石弹合格,只等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