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 章:战利品约(至元二十九年春?议事帐密谈)
议事帐的毡帘低垂,隔绝了坛外的喧嚣,炭盆里的银炭燃得正旺,火星溅在铜盆边缘,映得萧虎与拔都的脸忽明忽暗。案上铺着三丈见方的罗斯草原舆图,羊皮纸用桑皮纸托裱,边缘刷了桐油防潮,第聂伯河与伏尔加河用朱砂勾勒,河畔标注着 “皮毛产地”“谷物产区” 的蒙古文小字 —— 这是西域商队高价换来的舆图,比军防图更详实地标注了资源分布。
拔都的亲卫刚添了炭,帐内暖意融融,却掩不住两人间的暗流。萧虎端起马奶酒碗,碗沿结着薄冰(帐外风雪所致),他没喝,反而用指尖蘸酒在案上写 “铁” 字:“军器坊每月需铁五千斤,” 罗斯的铁矿砂成色好,“用汉地粮草换,” 一石粮换十斤铁,这是他早已算好的账。拔都笑,露出雪白的牙齿:“萧公的算盘比帐房还精,” 他不缺粮,但缺汉地的盐与布,这笔交易不吃亏。
拔都拾起骨匕,在舆图上的第聂伯河沿岸划圈:“这里的银狐皮每张值五两银,” 每年能收三千张;伏尔加河下游的黑貂皮更贵,“可换汉地的瓷器,” 他知道萧虎需要瓷器讨好汉地士族。骨匕移到基辅城:“此城的铁匠铺多,” 若攻下,可获百名铁匠,“归萧公三成,” 拔都更想要能放牧的草场。
萧虎的指尖点在舆图边缘的 “铁矿标记” 上:“库尔斯克的砂铁最宜铸炮,” 比晋地精铁更易熔炼,“每车砂铁需换两石麦,” 汉地今年麦收丰,可匀出三万石支援。他命书记官在《资源对照表》上记录:“皮毛七成归拔都,铁矿三成归萧虎;粮草由汉地供应,计入萧虎投入成本,” 这是表面公平下的各取所需。
“汉地的粮仓是根基,” 萧虎翻开镇南司的《粮草账册》,大都路存粮五十万石,上都路三十万石,“每年供你部三万石,” 分春、秋两季交付,春季给麦种,秋季给口粮,“需用罗斯的琥珀抵部分粮款,” 琥珀可入药,也能作军器装饰,是硬通货。
拔都的书记官在账册上盖狼首印:“我部的牧户可帮汉地运送粮草,” 抵运输费,每石粮的运费折半张狐皮,“但需萧公派甲士护粮,” 去年有批粮草被乃马真后的人劫走,至今未追回。萧虎应允,在账册旁注:“护粮甲士由镇北司选派,” 每队五十人,配十副铁甲,“粮到后需拔都亲验,” 防以次充好。炭盆的火噼啪作响,映得粮铁交换的条款字字分明。
拔都的骨匕重重敲在基辅城标记上:“此城石墙厚三丈,” 需借萧公的炮阵才能攻破。萧虎的手指摩挲着案上的炮械图纸(非核心技术图):“十门虎蹲炮可借,” 但需派周显的工匠随行,“装弹、瞄准由我工匠操作,” 拔都的人只能搬运炮弹,这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