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1 章:盟誓筹备(至元二十九年春?斡耳朵祭天坛)
祭天坛的青石板缝里凝着残雪,檐角的冰棱在晨光中滴着水,叮咚声敲打着坛下的青石。萧虎的甲士们正按蒙古 “九礼净坛” 古俗忙碌:三人一组用羊脂擦拭三足铜鼎,指腹反复摩挲鼎耳的蟠螭纹,直到铜色发亮 —— 这鼎是成吉思汗时期传下的礼器,凡部族盟誓必用,需提前三日以柏香、檀香、乳香交替熏香,“每炷香燃尽需翻面,” 掌礼官帖木儿捧着《盟誓礼典》叮嘱,“让香气渗进铜纹,鬼神才会认此坛为证。”
鼎腹内侧刻着模糊的蒙古文,记录着历代盟誓的年份,甲士用软布蘸着温酒擦拭,将积灰的字迹显出:“宪宗三年,蒙哥与拔都盟于此”“至元元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誓于此”。萧虎站在坛边,望着甲士们将鼎底的炭火盆点燃,乳香青烟顺着鼎口盘旋而上,与晨雾交融,“这鼎见过太多盟约,” 他对耶律铸道,“也见过太多背盟者,” 语气里藏着对盟誓真伪的审慎。
耶律铸捧着刚鞣制的阴山羊皮走来,羊皮在炭火边烘得微暖,既柔韧又平整 —— 这是漠北书写盟书的上佳材质,需用秋羊的皮,经十二道工序去毛鞣制。狼毫笔蘸着河西朱砂悬在纸面,笔尖离皮寸许,他却迟迟未落:“‘攻守互助’四字需写得重些,” 指尖点在羊皮空白处,“拔都最在意‘助’字,” 而 “战利品三七分” 需写得轻淡,“罗斯草原的皮毛、谷物归拔都七成,” 汉地支援的粮草算我方投入,“需添‘非战时不抽分’,” 留足日后解释的余地。
书吏在旁铺开《历代盟约汇编》,里面夹着至元初年忽必烈与察合台部的盟书原件,条款措辞讲究:“凡用‘当’‘必’等字需慎,” 耶律铸比对旧文,“改用‘宜’‘可’更活络。” 萧虎接过羊皮细看,指腹抚过未干的朱砂:“还要加‘若遇天灾,抽分减半’,” 去年漠北大旱,拔都部曾因粮草不足侵扰商路,这是防患未然的算计。掌礼官将盟书暂存檀木匣,匣内铺着防潮的驼毛毡,“需避光存放,” 朱砂见光易褪色 —— 这是文书保存的铁律。
坛侧的临时工坊里,叮当声此起彼伏。周显正盯着工匠锻造虎首骨朵,这柄盟约信物用黑檀木为柄,长三尺三寸(合漠北 “成年男子一臂之长” 的吉数),首端镔铁铸虎首,虎口衔三颗狼牙(取自阿尔泰山雪狼,每颗牙需浸过酥油防腐)。“镔铁需经十二次淬火,” 周显用铁钳翻动虎首坯,“第七次淬水要用克鲁伦河的活水,” 水凉且冽,能让铁纹更密,敲击时声如洪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