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铸展开盟书,羊皮纸在晨风中微颤,“术赤系与监国同盟,共抗察合台部” 的蒙汉双语文字清晰工整。术赤系十一位千户依次上前,用拇指蘸牛血按在骑缝处,指印需覆盖 “千户” 二字的蒙古文,按《盟书格式》:“指印不全则誓约无效”。札剌儿台的指印最大,几乎占满骑缝,他按完后用布擦手,布上的血痕竟也暗藏部落印记。
萧虎取出 “虎臣” 印,印泥在阳光下泛青 —— 掺入了炮身同款铁矿粉,含硫量二分二厘。他在盟书末尾钤印,印文与骑缝指印严合,形成 “印压指印” 的防伪结构。“此印遇水不褪,” 他对诸王展示,将盟书浸入水盆片刻,取出后印文依旧清晰,“铁矿粉与血渍结合,” 百年后仍可验真。萨满用狼毫在盟书边缘画太阳纹,完成最后的宗教加持,使盟书兼具政治与信仰双重效力。
萨满将牛角杯中的牛血与马奶酒混合,制成血酒,按 “先祭天,后分饮” 的流程:先泼洒三杯血酒向炮阵方向,“请天罚之炮见证,” 再将剩余血酒分注十一盏银碗(非银簪等饰物),由萧虎与十一位千户分饮。萧虎饮时注意到,碗沿刻有微小的部落图腾,札剌儿台的碗是狼纹,他的碗是虎纹 —— 这是工匠特意烧制的 “身份碗”,避免混淆。
血酒入喉带着腥甜,札剌儿台饮罢将碗掷于坛前,碗碎声清脆,“此碗如誓,” 碎则不可复原,“若违誓,” 愿身如碗碎。其他千户纷纷效仿,十一个碎碗在坛下排成圆形,与坛阶的兽纹形成 “外圆内方” 的格局。萧虎命人将碎碗残片收起,每片刻千户名,“存入盟书金匮,” 作为日后追责的物证,这是中原 “碎玉为誓” 传统与草原 “掷碗为信” 的融合。
盟誓礼毕,萧虎挥旗示意,西校场的三十门虎蹲炮依次鸣响,第一响震得坛前篝火火星四溅,第九响时声浪达顶峰,连远处的克鲁伦河都泛起涟漪。验声官在三十里外记录:“炮声传三十里,” 与炮身射程一致,“每响间隔三息,” 符合《军器鸣炮则例》的 “礼炮节奏”。炮口硝烟在阳光下形成淡青色云团,与坛前青烟连成一片,如天示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