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卫营百户那拉珠尔亲自带队送密信,驿路选择 “克鲁伦河沿岸隐秘路线”,避开乃马真后余党可能出没的常规商道。护卫队共十二人,分前中后三队,前队探路,中队护信,后队警戒,每人腰牌刻 “密” 字,与驿路关卡的核验符对应。“每三十里换马一次,” 那拉珠尔对驿卒训话,马背上的信匣用紫檀木制作,匣锁为磁石结构,“需用我的腰牌与密信台的验信符同时开启。”
信匣内层铺防潮的羊皮,夹层藏西域驱虫香料,防止虫蛀损毁信纸。驿路的每个隐秘关卡都设有 “验信哨”,哨卡的石屋刻蒙古文 “信” 字,验信官需核对护卫生卒的腰牌、信匣锁具、密信外层标识,三重无误后才放行。“若遇拦截,” 那拉珠尔授密令,“需立即焚毁密信,” 信匣内置硫磺引火装置,确保内容不落入叛党之手。
五、验信台检测:磁石显形的解密过程(元代密信核验制度与技术规范)
密信抵达西域盟友的验信台时,伊尔汗国的验信官已等候在石屋。验信台的青铜案上铺着细沙,沙中埋有条形磁石,与和林符牌库的磁石同规格。验信官先核对密信外层的 “虎臣” 印,用验印镜照射,印泥中的磁石粉显形 “至元二十七年制” 的暗记 —— 与萧府存档的拓片严合。
核心检测环节开始:验信官用象牙磁石刷轻扫信纸,磁石粉聚集处的隐墨逐渐显色,“防乃马真后余党复辟” 的字迹如墨玉般浮现。他用测微仪测量字迹深度,确保为 “隐墨一次书写”,非后期篡改;再用紫外线(西域传入的 “日光聚焦镜” 替代)照射,信纸无拼接痕迹 —— 这是验证密信真实性的 “双重核验法”。验信过程全程记录,用波斯文与蒙古文双语书写《验信录》,附显形后的信纸拓片。
伊尔汗国盟友收到密信后,立即召开议事会,波斯文译本由拉施特亲自校订,确保 “复辟”“余党” 等术语准确无误。盟友首领哈桑当即下令:商队沿途增设暗哨,凡遇塔塔儿部特征的牧民(高鼻深目、腰悬旧部狼符),需记录行踪并报和林;克鲁伦河上游石窟附近的驿站,暗中增派五十名护卫,伪装成商队护卫,“按萧公密信的布防图,” 扼守石窟进出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