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带领工匠制作蜡模,选用西域蜂蜡与中原黄蜡按 “三比七” 混合,蜡质软硬适中,便于雕刻细微纹路。他用竹制刻刀雕琢八思巴文,每笔深度控制在一分二厘:“印文太深则钤印模糊,” 太浅则易磨损,“需如刀锋切玉,” 既有力度又不失圆润。答失蛮在蜡模边缘刻上隐秘标记:蒙古文 “至元二十六年” 与汉文 “铸” 字交替排列,这是工匠的 “验记”,便于日后追溯责任。
蜡模完成后需经 “三验”:耶律铸验文字,萧虎验尺寸,监铸官验防伪标记。验模时用特制的拓纸轻拓,拓片与样稿比对,连八思巴文的卷尾弧度都需分毫不差。合格的蜡模被浸入泥浆,裹上三层细砂,阴干后形成陶范 —— 这层砂取自克鲁伦河河床,细腻度达 “百目筛过”,能完美复刻蜡模的每处细节,与元代 “澄泥范” 的工艺标准严合。
熔炉的温度升至 “青铜熔点” 时,炉膛呈现青白色火焰,这是周显祖传的 “观火法”:“发白则过,发红则欠,” 他的额头渗着汗珠,“需青中带黄,” 此时熔液流动性最佳。答失蛮用长柄勺舀出少许熔液,滴在冷铁板上,冷却后的金属片柔韧有度 —— 这是 “成色合格” 的标志,若发脆则需补加锡锭,若过软则添铜料。
浇铸时工匠们屏息凝神,熔液沿陶范的浇口缓缓注入,周显用铜针轻拨范体,排出气泡:“气泡会让印文缺笔,” 他的动作稳如磐石,“当年我父亲铸‘路府印’,” 因一个气泡让‘府’字缺一捺,“被罚俸半年。” 熔液注满后需静置三刻钟,待温度均匀下降,再由三人合力敲碎陶范 —— 这一步最需耐心,急则易裂,缓则影响精度。
陶范敲碎后,青铜印坯带着余温取出,答失蛮用细砂纸打磨边缘,去除毛刺,印台的四个直角需磨成 “圆角一分”,符合《舆服志》“监国印需温润无锋” 的规制。周显则专注修刻印文,用特制的 “小刻刀” 加深笔画凹槽,八思巴文的卷尾需呈现 “三转一停” 的弧度,汉文 “监” 字的暗藏 “大元” 二字需若隐若现 —— 太显则失庄重,太隐则难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