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 章:城防信标(至元二十六年?和林城防工事)
和林城防司的铜灯彻夜通明,那拉珠尔铺开《和林城防图》,图上用朱砂圈出八处要害:东城门瓮城、南城墙马面、西驿道隘口、北关烽火台、皇宫角楼、符牌库后院、粮仓暗渠、宗正府箭楼,每处旁注 “卫 - 1” 至 “卫 - 8” 编号,与《元史?兵志》“都城八卫” 的规制暗合。他手指点向图中磁石信标位置:“每处信标需埋深三尺,” 磁石核心含硫量二分三厘,“与虎卫营符节共振频率严合,” 这是西域工匠按《军器图谱》改良的 “磁石预警法”。
铁匠营送来八块菱形磁石,每块重三十六斤,石面经西域 “柔化工艺” 处理,磁性稳定期可达十年。验石官用测磁仪检测,仪盘指针在 “卫 - 1” 磁石处偏转三十度 —— 这是与虎卫符节的标准共振角度。“信标外层需裹铅皮防潮,” 那拉珠尔对工匠道,铅皮厚度三分,刻八思巴文编号,“再覆三尺夯土,” 与城防工事浑然一体,“表面种沙棘,” 既作伪装,又能阻挡骑兵靠近。
卯时三刻,那拉珠尔率城防营沿城墙勘测,步弓手用 “百步绳” 丈量距离,每五十步插一面小旗。东城门瓮城的信标选址在千斤闸内侧三丈处,地脉经风水官勘验:“此处土性坚硬,” 地下水位低,“磁石不受湿气干扰。” 南城墙马面的信标需避开排水渠,验土工用洛阳铲取土,土样含沙量需低于三成 —— 这是确保磁石稳定的 “土质标准”。
西驿道隘口的信标埋设在老榆树下,树干刻 “卫 - 3” 暗记,与驿道的里程碑形成三角定位。那拉珠尔对照《和林地形志》:“至元二十三年乃马真后旧部曾从此处潜入,” 信标需与隘口的拒马桩联动,“符节靠近时,” 桩上的铜铃会因共振发声。随行的蒙古千户巴图对此颇有疑虑:“石头怎比得过哨兵?” 那拉珠尔不语,只命人在他靴底贴小块磁石,靠近试埋点时,靴底突然吸附起地上的铁屑。
第一重核验由铁匠营负责,磁石铅皮的编号与《信标清册》核对无误后,用烙铁在铅皮接缝处烫下火记。第二重由城防营执行,埋深用 “三丈木尺” 测量,尺身刻蒙古文刻度,确保误差不超过一寸。第三重是那拉珠尔亲验,他将虎卫符节贴近地面,符节内置铜簧立即发出 “嗡” 声 —— 这是磁石共振的 “验声法”,与《军器则例》“城防信标声如蜂鸣” 的记载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