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 章:三馆抄典(至元二十六年?和林国史院)
国史院的抄典堂按 “左蒙右汉中西” 分区,蒙古史官孛鲁合的案头堆着狼皮纸,每张需经 “三浸三晒”:先浸克鲁伦河水去毛腥,再浸松烟水防蛀,最后晒至含水量三成,与《秘书监志》“狼皮纸制备法” 严合。汉儒王恽铺开桑皮纸,纸纹需呈 “纵向密纹”,取自大都西山桑林,纤维长度比江南桑纸长二分,更耐反复翻阅。波斯学者拉施特的羊皮纸则用当年生羔羊皮,经石灰水脱毛后,绷在松木架上阴干,纸面需平滑如镜,方能书写波斯文曲线字母。
耶律铸手持《抄典章程》,册页标注 “每卷首尾需钤国史院印”:“蒙古文用狼毫笔,取狼尾中毫,” 笔锋需三寸七分,“汉文用紫毫笔,取江南兔毫,” 笔杆刻 “至元二十六年造”,“波斯文用芦苇笔,” 笔尖削成斜角,与伊尔汗国史馆的制式一致。三族史官同时磨墨,蒙古的松烟墨、汉地的油烟墨、西域的石墨在砚台里泛着不同光泽,却按同一浓度标准调试 —— 墨汁滴入水中,需 “不散不沉” 方为合格。
蒙古史官孛鲁合在狼皮纸首行写下 “??? ???? ?????”(大元站赤),笔锋取蒙古文 “巴思巴体” 端庄风格,每个字母的高度严格控制在三分。王恽对照《蒙古秘史》汉文译本,将 “站赤” 二字写在桑皮纸上,颜体笔画的起笔收锋需与蒙古文的字母间距对应:“‘虎臣’条的蒙文‘?????’,” 他用朱笔标注,“汉文需译‘虎臣’,而非‘武将’,” 这是至元元年忽必烈亲定的译法,与《元史?职官志》记载严合。
拉施特的波斯文译本最费周章,他需将 “忽里台大会” 译为 “???? ????”(高级会议),同时在页边注蒙文原词。“每个波斯字母的斜度需与蒙古文竖笔平行,” 他用铜尺比量,“行距需三分,与汉文书页一致。” 耶律铸抽查首卷译稿,发现蒙古文 “监国” 的尾字母多了一勾,当即命重抄:“法典文字如军符勘合,” 他的手指划过错处,“差之毫厘,” 便可能在执行中谬以千里,“需与国史院藏的至元元年原本完全一致。”
校勘台设在抄典堂中央,三张译稿平铺其上,蒙古文的狼皮纸、汉文的桑皮纸、波斯文的羊皮纸边缘对齐,用铜镇纸压牢。耶律铸持象牙校勘刀,刀尾刻 “国史院校勘官”,逐行比对:“蒙古文‘?????’(法度)与汉文‘法典’,” 他的刀背轻敲纸面,“波斯文‘?????’需在同一行,” 行距误差不得过半厘。发现汉文稿漏译 “忽里台半数同意” 条款,王恽立即用雌黄涂改,桑皮纸吸收颜料的速度比狼皮纸快一倍,需反复涂抹三次方能遮盖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