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领受祖父张大山“三戏法”课业后,安国公府第三代翘楚张念祖、张开山、张文远便沉浸于近乎痴狂的探索热潮。
青石村皇家格物学院专为他们开辟的实验室,昼夜灯火不熄,宛如一盏永不黯淡的智慧明灯。
西域的上等琥珀、北方搜罗的各色磁石、山间溪流捕获的鲜蛙腿,甚至从西洋商贾手中高价购来的稀有酸液与金属线圈,源源不断送入,实验室化作一座神秘莫测的“格物秘境”。
然而,三人因性情与天赋各异,研究路径悄然分化,各自在未知的迷雾中探寻属于自己的真理。
张念祖继承了父亲张铁牛的沉稳与专注,对“慈石引针”现象情有独钟,执着于追索“力”之本源。
他细心观察那块黝黑的磁石,发现它对铁情有独钟,却对铜、银、金、锡等金属视若顽石,毫无反应。
“怪哉,”他在实验日志中写下,字迹工整而带着疑惑,“慈石之力为何独钟一物,其理何在?”
他进一步实验,发现磁力竟可“传递”。
他用一块强磁石反复摩擦普通铁针,那原本平凡的铁针竟生出微弱磁性,能吸附细小的铁屑。
他尝试用不同形状的铁器,甚至将铁针切割成细条,观察磁力的变化。
“力可传导……”他低语,目光深邃,“莫非慈石内藏一种肉眼不可见的‘气’,自磁石流入铁中,赋予其新生命?”
愈深入钻研,他愈觉磁石背后隐藏着一个与蒸汽之力截然不同的崭新力量领域,浩瀚而深不可测,仿佛一座等待开凿的宝藏之山。
他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实验,将多块磁石拼接,观察是否能增强磁力;又用铜盘隔离磁石与铁针,探究“气”是否能穿透物体。
他甚至突发奇想,将磁石置于水中,观察其磁力是否会因水流而改变。
每一次实验,都让他离那神秘的“气”更近一步,却也带来更多疑问。
他在日志中写道:“此‘气’若真存在,是否能如水流般引导?是否能如蒸汽般驱动机械?”
这些问题如星火,在他心中燃起探索的烈焰。
张开山秉承父亲张石头的冒险精神与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对“金铁生气”实验痴迷不已。
那铜片与铁片浸入矾水后产生的微弱“麻”感,以及蛙腿诡异的抽搐,远比任何戏法更令他神魂颠倒。
他每日守在实验台前,反复尝试不同金属组合,甚至不惜弄脏新制的学童服,只为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生气”。
“文远!”他拍着三弟肩膀,脸庞因兴奋而泛红,“祖父的实验,莫非在暗示世间万物的‘生气’可被‘制造’?”
“这不就像炼丹师点石成金,凭空造出生命之力吗?”
他的声音中透着孩子般的雀跃,眼中闪烁着冒险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