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首辅张小山那番“与天争命”的豪言壮语,如同平地惊雷,彻底驱散了笼罩在太和殿上空的绝望与无力。那些原本束手无策的文武百官,仿佛在一瞬间被点醒,纷纷将期盼的、炙热的目光,投向了这位年轻的、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安国公三子。
皇帝宁宣宗更是龙颜大悦,当庭便下令,由张小山即刻牵头,拟定详尽的救灾方略。
然而,张小山却并没有立刻领旨谢恩。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对着龙椅之上的皇帝,深深一躬,声音清朗而又无比郑重。
“陛下,儿臣虽不才,愿为陛下分忧,为帝国效死。然,此番水旱并发,灾情之重,范围之广,史所罕见。其间涉及之水利、营造、农学、算学乃至舟车机械之调度,皆非寻常政务可比,已远超儿臣与内阁诸公之能。”
“此事,非一人之力不可挽狂澜。”
“非一人之智不可定乾坤。”
“哦?”皇帝的眉头微微一挑,“依你之见,放眼我大宁朝堂,还有何人,能当此重任?”
张小山缓缓地抬起头,他的目光,穿过了所有同僚,望向了大殿之外,那座象征着无上荣耀的安国公府的方向。
他的声音,不大,却充满了无尽的崇敬与……绝对的自信。
“启禀陛下。能解此困者,天下,唯有一人。”
“那便是,家父,安国公,张大山。”
……
安国公府。
当皇帝的圣旨,连同内阁连夜整理出的、厚达数尺的灾情奏报,一同被紧急送抵这座如今已是帝国半个权力中心的府邸时。
张大山,并没有丝毫的意外。
事实上,自灾情爆发的第一天起,他便已通过青石商会和格物学院遍布全国的网络,收到了比朝廷更早、也更详尽的一线灾情报告。
这些天来,他几乎是彻夜不眠。
书房之内,那张由他亲手打造的巨大沙盘之上,早已不再是青石村的田舍,也不是北境的草原。
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精确复刻了整个天南与云梦地区山川、河流、城镇、道路的……巨型立体舆T图。
图上,用红色的细线,标注着洪水的淹没范围;用黄色的标记,圈出了旱灾的核心区域;更用一个个黑色的木钉,钉出了那些正在不断蔓延的流民潮的……前进方向。
他的几个核心儿子——铁牛、石头、柱子、栓子、豆子,以及最得力的弟子们,早已在他的召集下,齐聚一堂。
他们,围绕着这个巨大的沙盘,已经进行了无数次的推演与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