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在这‘地龙骨’之上,横向铺设无数根紧密相连的枕木,如同人的排骨。最后,才在这‘排骨’之上,铺设铁轨。”
“如此一来,火车的巨大重量,便不再是压在一个点上,而是通过这巨大的‘排骨’浮基,被均匀地,分散到了整片沼泽的表面!只要单位面积的压强,小于沼泽的承载力,那我们的铁路,便能……像水黾一样,稳稳地,‘浮’在沼泽之上!”
这个被后人称为“筏形基础”或“排骨浮基”的方案,充满了智慧与想象力!
它一经提出,便立刻得到了张柱子的认可和完善。
很快,第一段“漂浮”在沼泽之上的铁路,便试验成功!
当沉重的工程列车,稳稳地,从那片看似柔软的土地上,呼啸而过时。
所有人都知道,横亘在帝国南方腹地,那最后一道柔软的屏障,也被彻底攻克!
湿地难题,破解!
……
难题二:标准化与量产化——“流水线”作业的终极形态
铁路,越修越长。
所需要的铁轨、枕木、道钉、乃至是机车的零部件,其数量,也达到了一个空前恐怖的规模。
仅仅依靠燕山和江陵的两座钢铁厂,进行“小作坊”式的生产,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京武铁路”与“南方分院”周边产业带,双线作战的巨大需求。
生产效率,成了新的瓶颈。
这一次,站出来的,是张家的商业总管,那个对成本与效率,有着野兽般直觉的张石头。
他联合了机械司的总司张铁牛,对帝国所有的工厂,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彻底的“工业革命”。
他们将“流水线”这个概念,发挥到了极致。
在燕山钢铁厂的“铁轨车间”里,不再是一个工匠,负责从头到尾的全套工序。
而是——
第一道工序的工人,只负责将烧红的钢锭,送入轧钢机。
第二道工序,只负责操控轧钢机,将其轧制成标准的“工”字型。
第三道工序,只负责用蒸汽切割机,将其切割成标准的长度。
第四道工序,只负责在铁轨的固定位置,用蒸汽钻孔机,打出标准的道钉孔。
……
每一个人,都像一个被上紧了发条的零件,只需要重复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化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