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机车”与“开山猛药”这两大技术难题的相继攻克,理论上已经为大宁帝国铺平了征服山川天险,将铁路网遍布全国的道路。
然而青石县伯张大山的心中却并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
相反一种更深层次的、也更为棘手的忧虑开始在他的心头不断蔓延。
这一日他将自己两个在京城身居要职的儿子,铁路总署左侍郎张小山与户部主事张豆子,一同叫到了自己的书房。
他没有谈论任何具体的工程项目,而是将一张巨大的大宁舆图铺在了桌案之上。
舆图上不仅有已建成的“京燕线”,规划中的“京济线”、“京武线”,更有数十条用虚线描绘的、遍布帝国各州府的远期铁路规划网络。
除此之外他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地图上圈出了十几个地点——那是未来计划兴建的钢铁厂、水泥厂、机械厂、造船厂的预定位置。
这张图是张大山心中整个大宁帝国未来二十年的工业化宏伟蓝图。
“小山,豆子,你们来看看。”张大山指着这张图沉声问道,“你们觉得要将这张图从纸上变成现实,我们最缺的是什么?”
张豆子这位对数字最敏感的“活算盘”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钱。海量的、天文数字般的钱。”
张小山则在思索片刻后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是朝廷的决心和稳定的政策环境。”
张大山听完缓缓地摇了摇头。
“你们说的都对,但都不是最根本的。”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了舆图的中央,点在了“京城格物总院”那几个字上。
“我们最缺的是人!”
“是成千上万乃至是数十万的、懂得格物之学,能够看懂图纸,能够操作机器,能够管理工厂,能够勘探矿脉,能够修建铁路桥梁的……专业人才!”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
“你们看如今我们所有的项目,无论是铁路、钢铁还是‘开山猛药’,其核心技术团队都离不开咱们格物院培养出的那区区几百名毕业生。
现在仅仅是几条主干线的修建,就已经将我们的人才储备抽调一空捉襟见肘。”
“那么将来呢?当这张图上所有的项目都同时铺开时,我们又去哪里找来那数以万计的工程师、设计师、技术工匠和项目管事?”
“没有足够的人才,这张蓝图画得再如何宏伟,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
张大山的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熄了兄弟二人心中因为近期一连串技术突破而带来的些许自满。
他们顺着父亲的思路向深处想去,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