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德六年的上都皇宫,铜壶滴漏的声响划破了晨雾。当八思巴文译史将最后一道圣旨誊抄完毕,羊皮纸上的朱红印泥尚未干透——这道由元成宗颁发的谕旨,即将以汉文与八思巴文双语镌刻于石碑,发往陕西永兴路。此刻,在大都(今北京)的官办作坊里,石匠赵忠正对着青石板丈量尺寸,他不会想到,这块高近三米的碑石日后会成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以两种文字的奇妙对话,诉说蒙元帝国的统治智慧与文化交融。
一、碑铭之源:草原帝国的文书制度与宗教博弈
明德受记碑的诞生,与元代独特的"圣旨碑"传统密不可分。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元成宗铁穆耳为表彰永兴路(今西安)开元寺高僧明德的功德,颁布圣旨:"和尚每、先生每、也里可温每、答失蛮每,不拣什么差发休当者,告天祝寿者么道"——这段用白话蒙古语直译的汉文,搭配对应的八思巴文,构成了碑文的核心内容。明德法师作为藏传佛教萨迦派在汉地的传法者,曾为皇室祈福,故获此殊荣。
这一立碑举动暗藏元代政治的深层逻辑。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巩固多民族统治,创制八思巴文作为"国字",规定"凡有玺书,并用蒙古新字"。但实际操作中,汉文仍为主体行政文字,形成"双语并行"的特殊制度。碑文中"和尚每"(和尚们)、"先生每"(道士们)等称谓,反映了元代对各宗教群体的统称;而"不拣什么差发休当者"(免除一切赋税差役)的谕令,则揭示了朝廷通过宗教优待换取社会稳定的统治策略。
关于此碑的流传,民间曾有"两文互译显神迹"的传说:碑成之日,有西域僧人见八思巴文忽放金光,与汉文内容自然对应。虽经考证为后世附会,却生动反映了时人对双语碑刻的敬畏。事实上,据明代《长安志》记载,此碑立于开元寺山门前,明代中期因寺院荒废被埋于地下,直至清乾隆年间整修碑林时被重新发现,后移入孔庙保存。
二、碑刻之本:形制、文字与制度密码
明德受记碑通高292厘米,宽138厘米,厚32厘米,由一整块富平石灰岩雕成。碑首为元代典型的"素首"样式,无螭龙雕刻,仅刻缠枝莲纹,与蒙元早期的质朴风格相符。碑身正面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八思巴文圣旨,共12行,每行约20字;下半部为汉文白话圣旨,共16行,每行约25字,内容与八思巴文完全对应。最珍贵的是碑侧的刻工题记:"石匠赵忠、刘二,大德六年夏月立",为研究元代工匠制度提供了直接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