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噪声”里捕获心跳的频率
苏野开始偷偷收集“非结构化情感数据”:在养老院录下老人们的方言唠叨,把弄堂里的叫卖声做成音频样本,甚至翻出爷爷的算术本,把那些用粉笔写的“星星算式”扫描进数据库——这些曾被他视为“干扰信号”的人间烟火,此刻却成了算法里的“情感锚点”。
他在代码里加入“时光变量”:当智能手环检测到用户体温低于36.5℃,会自动推送奶奶织的毛线衣图片;当系统识别到“雨夜”场景,会播放老木屋的漏雨声——那是他童年时觉得“比任何白噪音都安心”的声音。最疯狂的一次,他把爷爷画的“星星算术题”做成了开机画面,每个星星里都藏着段代码彩蛋,点击就会跳出奶奶的语音切片:“小野算对了,奶奶给你蒸糖包吃……”
“你在创造‘会呼吸的AI’。”琳达看着新上线的养老系统,张奶奶正对着智能屏幕笑,“昨天她把屏幕当成了老邻居,说了半小时的话——而系统的回复,居然带着她熟悉的方言尾音。”
最让他震动的是段监控视频:凌晨2点,独居的李爷爷对着智能音箱说“有点冷”,音箱不仅推送了取暖器开关,还播放了段模糊的搓毛线声——那是苏野偷偷录入的、奶奶当年在藤椅上织毛衣的声音。视频里,李爷爷愣了愣,然后笑了,说:“好久没听见这种声音了,像有人陪着似的。”
三、在“0与1”之外重构数字温度
当苏野带着“记忆算法”站在全球AI峰会上时,台下的质疑声像潮水般涌来:“用个人记忆训练算法,会导致数据偏差!”“情感变量会破坏系统的客观性!”
“客观性?”苏野滑动展示屏,代码界面上,每个数据节点都拖着条光尾——蓝色是“思乡的夜”,橙色是“收到礼物的笑”,白色是“奶奶织毛衣的声音”,“真正的智能,不该是冰冷的计算,而是懂得‘人类的不完美也是一种数据’——比如这段代码,”他指着屏幕上闪烁的“星星算式”模块,“爷爷用粉笔在地上写的‘5+3=?’,旁边画了颗星星,其实是在告诉我:‘算对了有糖吃,算错了也没关系’——这种‘容错的温柔’,才是AI该学会的‘核心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