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陈默:当“性价比”长出了温度
凌晨三点的实验室亮着冷白光,陈默的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屏幕上的机械臂仿真模型正在进行第17次参数调试。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视线扫过桌面贴的便利贴——“国家奖学金年度考核倒计时97天”“毕业进西门子核心部门”“月薪目标2.5万+”。这些工整的宋体字像精密的齿轮,卡着他留学时光的每分每秒。
作为普通工薪家庭走出的“学霸型留学生”,陈默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浪费”二字。留学第一年,他就把生活费压缩到每月800欧元——早餐是超市临期的全麦面包,通勤靠共享单车,连打印论文都要对比三家图文店的价格。同屋的印度室友曾开玩笑:“陈,你是不是把人生过成了Excel表格?”他却认真点头:“性价比最大化,是对父母血汗钱最基本的尊重。”
一、当“高效”成为情感壁垒
直到那场被导师痛批的小组汇报,打破了他引以为傲的“精准计算”。
“陈同学,你确定这是团队作业,不是个人秀?”机械工程系主任约翰逊教授敲着投影仪上的PPT,“数据推导很完美,但这里——”他的激光笔停在“团队分工”板块,“你写的是‘其他人负责基础建模,本人负责核心算法’。请问,你给队友留了多少参与空间?”
教室里响起零星的窸窣声。陈默看见同组的法国女生露西正在揉纸团,上周她提议加入“人机交互场景模拟”,被他以“超出考核范围”否决;坐在后排的中国男生王浩低头划手机,这个总爱拉着他去参加华人学生会的室友,早已被他归入“无效社交”名单。
“教授,我的分工是基于效率最优原则。”陈默挺直脊背,“他们的进度跟不上,我必须——”
“不,你必须学会一件事:技术的价值,从来不是数据本身。”约翰逊教授突然放缓语气,“上个月,我收到社区来信,说有位独居老人因为学不会使用智能轮椅,整整三个月没出过门。她的儿子是我们系2018届毕业生,他设计的轮椅算法拿过行业大奖,却没在操作界面留一个‘求助按钮’。”
那天深夜,陈默第一次失眠了。他盯着手机里的家庭群——母亲发来的消息停在三天前:“默默,爸的腰椎间盘突出又犯了,怕影响你学习没说……你放心,我们在家吃得挺好,别省着钱。”对话框里躺着他没发出去的转账截图——这个月给父母的生活费,他偷偷从1500元压到了1000元,理由是“学校食堂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