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粥煮好了,香气飘满了灶房。秀兰盛了满满一碗,用布包好,递给陈满囤。他接过碗,又拿起墙角的柴火,往三叔家走。雪还在下,踩在雪地上,咯吱咯吱响。这一次,三叔家的烟囱很快冒起了烟,黑灰色的烟柱在雪地里格外显眼。
第二天一早,陈满囤刚起来,就听见门外有人喊。开门一看,是村里的老支书。“满囤,村里统计困难户,你三叔家的情况,你跟我说说。”老支书说。陈满囤把三叔的病况和缺柴的事说了,老支书皱着眉:“这不行,得让大家都帮帮衬。”
当天下午,老支书在村里的大槐树下召集了人。“今年冬天冷,不少人家缺柴少火,尤其是困难户。咱村人,不能看着自家乡亲受冻。”老支书的声音洪亮,“我提议,每家每户,都拿出点柴火或者玉米芯,给困难户送过去。再看看谁家有多余的粮食,也匀点出来。”
没人反对。村东头的王大爷,扛着两捆晒干的麦秸秆来了;村西头的李婶,拎着一袋子红薯;就连刚结婚的小两口,也抱来了半捆新劈的柴火。陈满囤看着大家忙忙碌碌,心里暖烘烘的。他扛着柴火,跟着老支书,挨家挨户去送。每到一家,看着烟囱冒起烟,听着屋里传来的咳嗽声渐渐轻了,他就觉得,这冬天,好像没那么冷了。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八,村里的年味越来越浓。陈满囤家的灶房里,铁釜又开始忙起来。秀兰在煮肉,肉香飘得老远。“满囤,你去把三叔他们接过来,咱一起过年。”秀兰说。陈满囤笑着点头,往三叔家走。
三叔的病好了不少,能下炕走路了。三婶见陈满囤来,高兴得不行:“满囤,你们家还忙,我们就不去添麻烦了。”陈满囤拉着三叔的手:“三叔,咱一家人,说啥添麻烦。快,秀兰的肉都快煮好了,再不去,就被孩子们抢光了。”
三叔被逗笑了,跟着陈满囤往家走。到了家,孩子们已经围在铁釜边,眼巴巴地看着。秀兰把煮好的肉捞出来,切成块,先给三叔夹了一块:“三叔,您尝尝,看咸淡咋样。”三叔咬了一口,香得眯起了眼:“好吃,比我年轻时吃的肉还香。”
灶膛里的火苗还在烧,铁釜里的汤咕嘟咕嘟响。陈满囤看着一家人围在一起,说说笑笑,又看了看窗外的雪。雪还在下,但屋里的暖意,却像铁釜里的汤一样,满得快要溢出来。他突然觉得,这口铁釜,煮的不只是菜,不只是粥,还有村里人的情分,还有这寒冬里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