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陈望春揣着那个青花碗,搭了辆驴车去县城。文化馆的张馆长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看见他手里的碗,眼睛一下子亮了:“这是民国时期的青花残荷碗吧?你从哪儿弄来的?”
陈望春把周掌柜和瓷坊的事说了一遍,张馆长听得眼眶都红了:“周老先生是咱们县有名的瓷艺大师,当年他的冰裂纹瓷,在省里都拿过奖!可惜后来……”他叹了口气,又看向陈望春:“您会修瓷?能不能给我看看您的手艺?”
陈望春点点头,从布包里拿出工具。张馆长找了个裂了口的瓷盘,他先把瓷盘擦干净,然后用小刷子蘸着生漆,小心翼翼地涂在裂缝上,再把剪好的金箔贴上去,用指尖一点点压平。等金箔粘牢了,他又用细砂纸轻轻打磨,最后在裂口处画了片小小的荷叶,和瓷盘上原有的花纹刚好接上。
张馆长看得直拍手:“好手艺!您这是‘金缮’,现在会这手艺的人可不多了!瓷展上您就演示这个,再把周老先生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怎么样?”
陈望春攥紧了手里的青花碗,碗沿的缺口硌得他手心发疼,可心里却暖烘烘的。他想起周掌柜说的“瓷要慢慢烧,人要慢慢熬”,这么多年,他熬过来了,周掌柜的手艺,也该熬出头了。
瓷展那天,陈望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坐在展台前。他面前摆着那个青花残荷碗,还有几个他修好的瓷瓶、瓷盘。一开始没人注意他,大家都围着那些光鲜亮丽的新瓷品看。可当他拿出工具,开始修补一个碎了口的瓷杯时,周围渐渐围拢了人。
金箔在他指尖翻飞,裂缝一点点被填补,原本破旧的瓷杯,在他手里慢慢有了生气。一个小姑娘指着瓷杯上的花纹,拉着妈妈的手问:“妈妈,这个杯子破了,怎么还这么好看呀?”
陈望春停下手里的活,笑着说:“因为它的缺口里,藏着故事呀。”他把周掌柜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瓷坊里的烟火气,讲窑火里的青花瓷,讲那些碎在地上的瓷片。听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问他能不能修家里的老瓷碗,还有个戴老花镜的老人,听完故事后,抹着眼泪说:“我小时候,也有个周掌柜做的冰裂纹瓷碗,后来搬家弄丢了,没想到今天还能听见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