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半,陈默的手机在床头柜上震动起来。不是闹钟,是特助小林的专属铃声——这意味着有紧急事务。他摸黑划开屏幕,刺眼的白光里,小林的消息像根针:“陈总,您看这条推送。”
附带的链接点进去,是本地一个名叫“商海了望”的营销号文章,标题红得扎眼:《独家探秘:陈氏文旅少东家携家眷考察自家产业,西南古镇半日游耗资几何?》。配图是三张照片,第一张是他蹲在染布坊的青石板上,帮女儿安安捡掉落的蜡刀;第二张是妻子林晚牵着安安的手,站在吊脚楼前看河景,他在身后扶着岳母的胳膊;第三张最刺眼,是晚餐时桌上摆着的几道本地菜,被配文“疑似古镇非遗餐厅特供宴席”。
文字更是添油加醋,把他大学毕业时帮父亲打理二手车行的经历歪曲成“继承千万家业”,把这次普通的家庭旅行说成“考察旗下资产”,甚至暗示“富二代式的商业作秀”。评论区已经炸开了锅,有人酸“有钱人的日常就是逛自家景区”,有人骂“文旅项目搞成私人后花园”,还有人扒出他几年前创业时的照片,说“当年卖二手车的穷小子,现在学会摆谱了”。
陈默捏着手机坐起身,窗外的天刚泛鱼肚白。他点开照片,认出是上周家庭旅行日拍的。那天阳光好,林晚说“难得一家人都有空”,便带着刚放暑假的安安和来小住的岳母,去了西南古镇的非遗项目基地。他记得安安拿着蜡刀在布上乱划时,染布坊的老匠人笑得直不起腰;记得岳母念叨吊脚楼的木栏杆“比城里的铁栏杆有温度”;记得晚餐时林晚特意点了三素一荤,说“尝尝本地家常菜就好”。
这些琐碎的、带着菜香和笑声的瞬间,怎么就成了营销号嘴里“耗资几何”的证据?
他深吸一口气,指尖悬在“转发给小林”的按钮上,却停住了。删帖?找律师发函?太容易了。但那样像什么?像被戳中痛处后的急着遮掩。他想起父亲常说的“做生意和做人一样,站得直就别怕影子斜”。
“让公关部不用管删帖的事。”他给小林回消息,“你去把我们自己拍的视频素材整理出来,就是上周家庭旅行的全程记录,原片,不要剪辑。”
小林秒回一个“?”,接着又补了句:“陈总,那些视频里有您给安安擦鼻涕、跟老匠人讨教扎染技巧的片段……会不会太私人了?”
“就是要私人的。”陈默敲下这行字,“告诉剪辑组,把这些素材剪进‘文旅人的日常’系列纪录片里,做第三集。片头用我们景区清晨的延时摄影,片尾加一行字:‘我们造风景,也认真活在风景里’。今天中午十二点前,全平台上线。”
放下手机时,林晚被吵醒了,揉着眼睛坐起来:“怎么了?一大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