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随后爆发出窃窃私语。老赵皱起眉头:"林总,这会不会太冒险?技术入股的评估体系我们完全没经验..."
"我们做二手车时,客户要的是踏实。"林墨想起父亲常说的话,"现在员工要的,无非是尊重和盼头。让人力资源部三天内拿出细则,下周一开始接受申请。"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另外,通知下去,策划部的工位全部保留,门上的部门牌换成'共创空间'。"
二、回响
"合伙人计划"的公告贴出来那天,员工食堂像炸开了锅。保洁阿姨王姐拿着餐盘经过布告栏,被年轻人们的议论声吸引:"技术入股?咱这打扫卫生的也算技术不?"
"王姐您别开玩笑了,"实习生小林啃着包子笑,"肯定是策划、设计这些岗位的..."话音未落,就被行政部的老周打断:"那可不一定,上次我给古镇项目做后勤保障方案,林总还夸我把物资损耗算得比财务都精。"
消息传到合作的非遗工坊时,木雕艺人陈师傅正带着徒弟们赶制一批研学教具。"小林总这招够野啊,"陈师傅摩挲着手里的刻刀,"当年他收咱们这批老匠人做供应商,不就跟现在这意思差不多?"
但质疑声也如影随形。有人在内部论坛匿名发帖:"不过是画饼充饥,核心团队都走了,一群基层员工能折腾出什么?"更有人直接找到人力资源部:"技术评估标准是什么?别到最后又是管理层内定。"
林墨没去理会这些声音。他让IT部门在内部系统搭建了项目提案平台,任何人都能提交方案,从景区导览优化到文创产品设计,甚至连食堂菜谱改进都能立项。每个方案会自动进入评审池,由跨部门的员工代表组成评审团打分。
第一个通过评审的是客服部的李姐。她提交的"银发族贴心服务包"方案,建议在景区设置血压测量点、配备放大镜版导览图,这些细节源自她每天接听老年游客电话的积累。方案获批那天,李姐在工位上偷偷抹了眼泪——谁也没想到,干了五年客服的她能成为项目合伙人。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三周后。工程部的老王团队提交了"山地营地生态改造"方案,里面详细记录了过去三年暴雨对营地的影响数据,附带自建排水系统的设计图。这份方案让林墨眼前一亮——老王是跟着他父亲修过车的老员工,平时话不多,却默默攒下了这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