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年初,渝州即将易主,原本只需要派个人来直接交接一下就行了,萧河认为有这功夫不如多造两门炮,但龙国千年传承的礼仪之邦,有些礼不能废。
在思州乌江畔短暂“闭关”誊写完那足以改变海权的小鹰级航母的一众资料数据后,他终究还是带着近卫师的精锐,登上了下渝州的船队。铁灰色的军舰劈开浑浊的江水,沿着乌江顺流而下,目标直指渝州朝天门码头。
码头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彩旗招展(尽管物资匮乏,百姓们也自发地挂出了能找到的最鲜艳的布片)。
维持秩序的士兵们精神抖擞,但脸上也难掩激动。站在迎接队伍最前列的,并非达官显贵,而是两位穿着体面中山装、气度沉稳却难掩江湖豪气的长者——萧河的大舅和二舅。
萧河母亲的汪家,在渝州本就是响当当的袍哥人家,讲究的就是一个“绝不拉稀摆带”。随着萧河在黔州崛起,其影响力更是水涨船高。汪家两兄弟审时度势,早已将昔日的袍哥码头成功转型为掌控渝州及上游重要航运的“川江航运公司”。
他们深谙“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道理,在渝州民生凋敝、难民如潮的艰难岁月里,汪家的船队不仅保障了物资运输,更在码头上开辟了装卸、修补、仓储等大量活计,让许多走投无路的渝州本地百姓,勉强有了一口饭吃,不至于饿毙街头。
这份“袍哥义气”混合着新式商业的担当,让汪家在渝州底层民众心中威望极高。当然,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外地难民,汪家也只能徒呼奈何,能力有限,只能让他们“自求多福”了——毕竟,以前还得顾及林总统的面子,如今,这面子自然要给自家外甥撑足了!
“来了!船来了!” 眼尖的人指着江面上出现的舰队轮廓,激动地大喊。
人群瞬间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无数的目光聚焦在为首那艘飘扬着朱雀旗的军舰上,充满了热切的期盼。
“萧督军!”
“黔州军万岁!”
“赶跑小鬼子!光复河山!”
口号声此起彼伏,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声浪,震动着江岸。这热情不仅仅是因为汪家的面子,更是因为实实在在的希望
萧河还没踏上渝州的土地,“黔州招工办”的牌子早在半个月前就已经在渝州的大街小巷竖了起来!这消息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所有挣扎在生死线上的难民和底层百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