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他们没有那个能耐,而是大部分人未必有那个时间,即使有也不可能天天盯着自家孩子不做其他的事。
也有人会说,当父亲的没时间,难道当祖父的就没有时间吗?
这话怎么说,京城有很多父子同朝为官,想教育自家孩子不是不可能,只是不能让孩子圈在家里闭门造车。
也不要说那些世家没有学堂私塾,为什么非得去顾家庄子上读书,那还不是因为顾家庄子上的学堂,不单单纯粹教书。
很多时间都是寓教于乐,与桑务相结合,而且世家把孩子送到庄子上读书的人家,送的并不是嫡长子,而是其他的嫡系。
他们也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在其他方面有些建树,总比就盯着家里那点肥肉不放,家产确实都有,只不过有所倾向,为了他们将来能安身立命,怎么着也得为他们做打算。
别看顾家学堂这十来年没有出一个秀才举人,可是不难看出来,赵秦两家在京都的地位有所上升,不说赵家有庆王妃在,就说秦家小辈,除了在国子监任职以外,现在有好几个去了户部,哪怕所任职务不高,可是那也是实权。
单凭这一点,不仅仅是因为秦家有人脉,而是秦家那几个小辈这特么的有点真本事。
而这点本事在庄稼汉看来那不叫什么,可是在那些只知道会读书的人眼里,别说那一点小小的能耐,还真不是谁都会有。
也正是让他们看到这一点,才想把孩子送到顾家让顾文翰教导一番,哪怕就是块朽木,只要能分清什么是五谷杂粮,不被人坑他们也就谢天谢地了。
其实对于庶务这一块,每个家族都有人负责,不过大多数都是交给庶子,可是一旦有一天分家了,那些不懂庶务的嫡系,恐怕就会慢慢的衰落下去。
也别说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这样话,谁不希望家族永远昌盛。
每每想到这一块,一些世家长辈在孩子归家以后,都会着重考虑他们有关于庶务这一块。
再有就是他们也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有一个实职,而非虚职,不过这话现在对他们说为时尚早。
其实在京城也不是没有各大书院,只是适合孩童的书院并不多见,而顾家爷不会阻拦孩子们在去考其他书院,不过得等孩子们考中秀才以后才行。
至于家中女孩子们的教养,虽说也给请了女先生,其实大部分还是靠家中女子教导孩子,在这一块方面他们不如顾家。
更不会想着把孩子送到庄子上与男孩子一起读书,不过这件事顾家对外瞒着很紧,除了个别的人知道以外,其他人还真不知道。
哪怕顾家的大姐儿,眼瞅着到了要议亲的年纪,顾家人也没有带着孩子乱参加什么宴会,相反每每有人提起此事的时候,就听到顾家大夫人也就是秦氏说。
“我家闺女年纪还小,孩子爹又疼她,就想着再留两年,有关于她的婚事并不着急,怎么着也得让闺女年满十八再嫁人。”
“这?”
“那不是成了老闺女了吗?”
“说什么呢?
这几年,特别是京城,好多有权有势的人家,在嫁闺女这方面,哪一个不是多留几年,不像咱们那回去,一及笄就匆匆的被嫁了出去,还是现在的姑娘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