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那就算了吧,想必她也不敢了。”
“对,对,小七,快点跟几个哥哥说,你再也不敢了。”
瞅瞅这个,瞅瞅那个,顾家小七最后没有办法,只能说:“各位哥哥姐姐高抬贵手,请原谅我这个不懂事的妹妹,妹妹往后再也不敢了。”
就此像这样的场景,在顾家时不时能上演几次,而他们之间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心生龌龊,或者是对谁记恨在心,反而闹着闹着彼此之间的感情更深。
也正是因为如此,家里人从来不管她们怎么相处,只要不违背原则,大人一般都不会干涉他们。
相反,谁要是犯错,自五岁以上,都一视同仁,除非对方不在府上,要不然绝对逃脱,有时候甚至还会听到对方说:
“早知道这次学堂放假就不回来,为什么瞧瞧馋那口吃的东西,瞧瞧,真是倒霉,好不容易回来一趟,竟然被受连累不说,还得陪着一起跪祠堂,这都叫什么事呀?”
每当这个时候,其他几个孩子也是不好受,一边悔在那里,一边还在那里吵嘴仗:
“倒霉透了,早知道,早知道就好不告诉五哥了。”
“六弟,你不告诉我,你想告诉谁,你告诉其他人,其他人也得有时间,或者是想陪你闹呀?
可是现在倒好,被抓包了,竟然还把责任推到我身上,要说后悔,难道不是我后悔吗?”
“那也是怨你,你不是说,祖父不在家里吗?”
“祖父是不在府上,可是我没想到祖母会在外书房呀?”
“也是,任谁会想到,咱们府上的外书房,祖母可以随便进,不似其他府上,要是有女子敢进外书房,恐怕早就被抓起来了。”
“咱们家能跟别人家一样吗?”
“也是,要是一样的话,京中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羡慕我们家了。”
“知道就好。”
说起这个话就不得不说,学堂里有很多学子,都知道顾家只有两房,而且还都是嫡出,连个庶出都没有,两房的孩子感情都很好,一点不似其他府上那样乌烟瘴气。
别看京中也有那种痴情的汉子,可是架不住他府上兄弟多,并不是他那些兄弟如同他一样洁身自好,更有甚者为了家产不顾同胞兄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把孩子送到顾家庄子上读书,实在是没有想到这个学堂是一片净土。
起初只有三家孩子在庄子上读书,可是随着秦赵两家当家人愿意到庄子上授课,慢慢的在京城传开,一些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慕名而来。
为了孩子们好,也为了老先生好,在收学生这一块,别提有多严格,有的孩子即便人品好、学识好,可就因为身份,最后还是无缘自家学堂。
不是看不起,或者是贬低对方,而是有人拿顾家祖上说事。
也是顾家这一支,现在是旁支不假,可是最上面那位老祖同样是庶出。
说是庶出,不过是因为当年顾家老祖进京以后,为了攀富贵,把乡下三媒六聘娶的妻子贬成了妾室,此事还是闲来无事翻看族谱才知道。
不过外人,特别这都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了,能知道顾家这点事的还真没有几个,也许那些世家有记载,不过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