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瑾凝视着女儿倔强又带着恳求的脸庞,看着她眼中那份执拗,脸上的冰霜慢慢出现一丝细微的裂痕。
震惊和愤怒渐渐被一种更深的无奈和忧虑取代。
她紧握的拳头微微松开,眼神中的锐利也慢慢沉淀下来,变得复杂而平静,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客厅里的电视声音还在继续。
周文瑾沉默了几秒,仿佛在权衡着什么,最终缓缓开口,声音平静了许多。
“妍妍,我承认,陈默他...确实不错。能在全国那么多人中拿到特等奖,保送北大,证明他有能力,有潜力。” 她顿了顿,目光深深地看着女儿,“这一点,妈妈看得到,但你知道......”
话说到一半,周文瑾却没有选择再继续说下去,因为她反对的,从来都不只是陈默“现在”的够不够好,或者配不配得上自己家这点“门面”的浅显问题。
叶妍认为她妈妈不同意两人在一起是“门当户对”的问题,是陈默家不够好的问题,但在周文瑾看来,这看法,对也不对。
她真正看重的,是两个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契合度,是能否在漫长而琐碎的人生旅途中,步履一致,相互扶持,而不至于在疲惫中渐行渐远。
叶妍所理解的“门当户对”,或许更多停留在双方家庭的物质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社会阶层上。然而在周文瑾看来,这些外在因素,并非是维系一段长久关系的绝对“必选项”。
她心中认为的“必选项”,是两人的消费观、审美观以及彼此能提供的、稳定的情绪价值。
消费观,在周文瑾看来,绝不仅仅是花钱习惯那么简单。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两个家庭截然不同的文化属性和生活方式的区别。
就好比叶妍,她的成长轨迹虽然因父亲叶绅的工作而辗转多地,甚至称不上从小锦衣玉食,但她有一个财力雄厚的舅舅。这份亲缘关系,让她从小浸润在相对优渥的物质环境里,习惯了较为精致、讲究的生活方式。她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去一家环境优雅、价格不菲的餐厅享受美食,是理所当然的周末放松;换季时添置几件有质感的衣服,是生活的基本需求。
而陈默,出身于普通的工薪家庭,或者说农村家庭更为合适。
在周文瑾的认知里,这样的孩子,他的消费习惯必然更趋向于务实、理性,更注重性价比和实际效用。他可能觉得,一顿丰盛的家常饭远比昂贵的餐厅更有烟火气;一件舒适耐穿的衣物,其价值远胜过品牌溢价。
这种根植于成长环境的差异,在热恋的浓情蜜意中,或许会被轻易忽略,被“有情饮水饱”的浪漫所覆盖。
然而,当激情的潮水退去,露出生活的礁石时,日常琐碎的花销选择、对生活品质的不同期待,都会显露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