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钱…”眼神闪烁了一下,“爹娘放心,我有办法解决一部分束修和笔墨的费用。”
暗示的自然是话本带来的收入。
李秀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心里又骄傲又担忧:“可…可你去蒙学,那些孩子…会不会欺负你?你身子弱,性子又…”
她还是担心儿子之前“痴傻”的名声,以及现在这种与众不同的“早慧”,会在蒙学里受到排挤。
“娘,您放心。”陈平安露出一个安抚的笑容,“我会小心的。而且,我现在不是以前了。”
语气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
看着儿子这副模样,陈山和李秀对视一眼,最终都化作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儿大不由爹娘。
既然孩子自己有主意,有想法,甚至…似乎还有能力去支撑这个想法。
他们做父母的,除了支持,还能说什么呢?
“唉…既然你铁了心要去。”陈山重新拿起烟杆,吧嗒抽了一口,“那…那爹娘就…就支持你。不过,束修的事,不能全指望你那什么故事。家里砸锅卖铁,也得给你凑上。”
这是为人父母最朴素的决心。
李秀也在一旁点头,眼圈泛红:“对。不能让你一个人扛着。只是…平安啊,去了蒙学,要好好跟先生学,也要…也要跟同窗处好关系,别太…太扎眼了。”
她还是不放心儿子那过于“聪明”的表现。
“嗯。我知道了,爹,娘。谢谢你们。”陈平安心头一暖,郑重地点了点头。
求学之路的第一道门槛,总算是迈过去了。
接下来,就是去拜访那位蒙学先生了。
小河村只有一位教书先生,姓方,名敬儒。
据原主的记忆和村民的议论,这位方先生似乎是一位屡试不第的老童生,或是只考到秀才功名便止步不前的落魄文人。
在家中开了个小小的蒙学馆,教授村里和邻近村子十几个孩童识字读书,勉强糊口。
为人似乎有些古板,但据说还算方正。
陈平安手头现在有了一些积蓄(话本分成和之前卖草药、兔子的钱)。
他决定准备一份合适的束修(拜师礼),亲自去拜访这位方先生。
成败与否,就看这位方先生是否愿意接收他这个“背景复杂”的“神童”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