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兴元年(公元 264 年)八月,孙皓任命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授侍中,其他官员的升官和赏赐,都和以前一样。
九月,孙皓把朱太后贬为景皇后,追谥父亲孙和为文皇帝,尊奉母亲何为太后。
十月,封孙休的太子孙л为豫章王,次子为汝南王,三子为梁王,四子为陈王,立滕氏为皇后。(《江表传》记载:孙皓刚即位时,发布了宽厚的诏书,体恤士兵百姓,打开粮仓,救济贫困的人,放出宫女嫁给没有妻子的人,把苑囿里干扰百姓的禽兽都放了。当时人们都一致称赞他是贤明的君主。)
可孙皓一旦得势,就变得粗暴骄横,忌讳特别多,还好酒好色,让朝廷上下大失所望。濮阳兴、张布心里都很后悔。有人在孙皓面前诬陷濮阳兴、张布,十一月,孙皓就杀了他们。
十二月,孙休被安葬在定陵。孙皓封皇后的父亲滕牧为高密侯。(《吴历》记载:滕牧本来叫滕密,为了避丁密的讳,改名叫滕牧,丁密也为了避滕牧的讳,改名叫丁固。)孙皓的舅舅何洪等三人都被封为列侯。
这一年,魏国派太守到交址郡上任。晋文帝担任魏国相国时,派以前在吴国寿春城投降的将领徐绍、孙彧带着书信出使吴国,陈述局势的利害,来开导孙皓。(《汉晋春秋》记载了晋文帝给孙皓的信:“圣人说有了君臣之后才有上下礼仪,所以大国必须爱护小国,小国必须侍奉大国,这样上下才能安定,百姓才能各得其所。到了末世,纯粹的道德已经败坏,人们不惜残害百姓的性命,在天下争夺霸权,违背礼义的根本道理,这是有仁德的人不会做的。现在魏国君主圣明,恩泽遍布天下,我担任宰相,肩负国家重任。只是华夏分裂,各地割据,六十多年来,战争不断,没有一年不打仗,尸骨遍野,百姓困苦不安,我常常为此痛心,夜不能寐。想要停止战争,推行仁政,为百姓谋求安宁,所以分兵征讨,平定了蜀汉,不到一年,就大获全胜。当时的猛将谋士、朝廷官员,都认为应该顺应天时,凭借已经出征的军队和战胜敌人的气势,调转矛头向东,进攻吴国。水军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陆军向南进军,夺取四郡,再加上从成都缴获的武器,从巴汉运来的粮食,然后派中军整装待发,三路大军会合,不用多久,就能平定江南,使南方归顺。但朝廷考虑到讨伐蜀国的行动,虽然有平定叛乱的功劳,也为蜀地百姓遭受的苦难而痛心,在绵竹作战时,从元帅到士兵都被斩杀,尸体遍地,血流成河。之前的战事已经让人追悔不已,更何况再发动战争呢?所以才撤军休整,希望能和吴国一起保全百姓的性命。衡量实力和形势,考察物资和险阻,远看古代国家兴亡的道理,近看西蜀安危的教训,发扬仁德保全国家,远离危险顺应时势,委屈自己来安定天下,这是仁人智者的崇高追求;身处险境却贪图安逸,败坏道德导致国家灭亡,而不被后世称赞,这不是明智的人该做的。现在朝廷派徐绍、孙彧送信表达心意,如果您能认真考虑,改变计划,两国结好停战,合为一家,善待吴地百姓,惠及中原,难道不是很好吗?这是我真心的愿望,希望您能接受。如果您不答应,那么天下终将统一,即使再动刀兵,也是不得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