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我们的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们,你们听过那些让人鼻子发酸的真实故事吗?
我们七零后小时候,有些父母实在负担不起奶粉钱,只能含着泪把孩子送给条件好的人家。
生了女儿多的,违反了计划生育,生下来不是当场淹死,就是被大城市来的人抱走领养走,至今不知是死是活,不知下落何方。
一大家子五六个孩子挤在漏雨的土屋里,父母掏出几个写了字的纸团让孩子们抓阄,抓到“去“的那个才能背上书包。更多的家庭,可能女孩子就没有上学机会了,让哥哥或弟弟那些家中男孩子去上学。
产房里丈夫攥着皱巴巴的缴费单发抖,医生催着问“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时候,那种撕心裂肺的沉默...
这些都不是电视剧里的情节,都是活生生的过往,也或许是此时此刻就在某个角落真实发生的人生。
可能在我们刷手机的这几分钟里,世界的某个地方就有人正经历着这样的抉择。
最让人难受的是,明明每个选择都扎得我们心里淌血,我们却不得不选择。
在当年这个年代,即使到了八十年代末,像徐大志家这样因为太穷而被迫向现实低头的家庭并不少见。其实在那些偏远贫困的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相比之下,徐大志家的情况甚至还算"幸运"的——毕竟他考上了大学,虽然这能上大学的机会,是用妹妹的彩礼钱去换来的。
有的读者可能觉得"卖妹妹换学费"这种事简直难以想象,但在当时那种环境下,这反而成了他们家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对很多穷苦人家来说,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
徐大志能上大学,就意味着这个家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就像在漆黑的夜里突然看见了一盏微弱的灯。虽然这希望来得如此心酸,但总比永远活在绝望中要强。
其他那些连女儿都"卖"不起的人家,可能世世代代都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永远被困在贫困的泥潭里。
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徐大志家的选择虽然令人心痛,却也是那个时代无数贫困家庭无奈之下的选择。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村里的小孩子们已经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兴奋地喊着:"快来看新娘子喽!快来看新娘子喽!"稚嫩的童声在空气中回荡。
徐大志听到这吵闹声,心里明白妹妹徐大敏应该已经起床准备等待男方的到来了。他默默地把手中的柴刀塞进旁边的草垛里,拍了拍身上的木屑和草屑,迈着沉重的步伐朝院子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