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师团进入曼德勒,协助第18、44师团防守,并没有让曼德勒的战况发生太大的改变,前期作战两个师团损失非常大,远征军已经稳定推进到了曼德勒周边高地,中日两军正在为这些高地激烈争夺。第2师团本身整补还没有完毕,战斗力相对以前下降了一个档次,此次增援只能做到稍稍稳定曼德勒危急的局势。
常申凯春风得意了,常德会战胜利了,开罗会议又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地位,美援物资也有着落了,进攻曼德勒的战役又在稳步推进。他这段时间是抗战以来过得最舒心的一段时间,抗战露出了胜利的曙光,由不得他心生得意。
然而好心情却被一份战情分析给打断了,战情分析中李振华判断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后,极有可能会孤注一掷发动一场贯通南北交通的大战,目的在于打通与东南亚日军的交通线。站在日本的角度来看,东南亚的石油橡胶运不出来,那就支撑不了战争的继续进行。给养运不进东南亚,驻守东南亚的50万日军困不死也得饿死。
战情分析扬扬洒洒一百多页,李振华从日军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战役的过程及攻击方案,李振华把整个战役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豫中会战,打通平汉铁路,消灭第一战区主力。攻占洛阳并向陕西发起试探性进攻。第二阶段长衡会战,主力南下会同第11军,打通粤汉铁路,消灭第9战区主力。第三阶段桂柳会战,打通与东南亚的联系,从东面威胁贵州、云南的安全。每个战役都有详细的进攻方案以及国军代薄弱环节,李振华料敌从宽,判断日军会动员45一50万兵力。
李振华在战情分析的最后写了一段杀人诛心之论:对于日本不能以常理视之,日本有赌国运、孤注一掷的传统,在日本大本营看来,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美军是块难啃的骨头,在他们心里上低欧美人一头,日本意识到从海上打通与东南亚的联系不可行。而中国则不同,虽然全面抗战进行6年多,我军虽然也顶住了日军的进攻,但从心底里面,日本及日军对我军也很大的心理优势,在海路打通不了的情况下,集中兵力从陆路打通一条连接东南亚的道路,就成为了日本大本营唯一的选择。
不要以日军即使打通陆上通路也守不住这个借口来麻痹自己,日本人通常是有战术无战略,容易被眼前利益蒙蔽。国府也不能以消极的态度等待抗战胜利,如果中国军队不能展示出自身的实力,解决本国的问题,依靠别国取得抗战的胜利,中国将蒙受羞辱,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战胜国却丢失山东利益的事将会重演。中国还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香港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外蒙问题、东北问题等等,国民政府还有多少可以交换的利益,手中还有多少牌心中要有数。国共之间只是兄弟之争,不能因为兄弟之争便宜了外人。文中最后评论只要常申凯带领国民赢得抗战完全胜利,他就将永垂青史,奠定自己的历史地位,不逊于历史上的任何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