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军区在诸莒地区打击吴化文部、厉文礼部。八路军129师、冀鲁豫军区也在河南滑县、安丘地区打击伪军杜淑部、伪军彭炳勋部,先后发动了卫南战役和林南战役,收复了平汉铁路以东的卫南地区,新建卫南、滨河、滑县3个抗日民主政权。收复了平汉线以西、林县以南、辉县以北地区,攻克据点80多处,解放林县以南、辉县以北约4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伪军遭到重创,损失兵力余人。
这些地区才刚刚解除了大饥荒,有很多百姓还是在太行山八路军根据地逃过荒,返回才二个来月的时间。通过逃过荒的百姓口耳相传,八路军在饥荒时期种种救灾行为已被当地人知晓。因此对于八路军的到来,当地的百姓都持非帝欢迎的态度,这为以后的进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日军在卫南战役后实施了报复,八路军依靠百姓的支持,通过机动灵活的战术反制,其扫荡效果被逐步削弱,最终未能扭转冀鲁豫根据地的恢复势头?。而林南战役后,日军将主要兵力收缩至林县县城及周边核心据点,未再组织大规模扫荡或报复性进攻?,后续主要通过加强据点防御和情报监控应对八路军攻势。日军对豫北的控制力正在下降。八路军则借此有利时机巩固了太行根据地,并持续向太行山南部渗透发展。
华北日军后勤体系面临系统性崩溃,日本为维持太平洋战场,已基本断绝了华北派遣军的补给,要求华北派遣军以战养战。华北又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水灾、蝗灾三重灾害叠加,日军控制的粮仓储备锐减?。日军为实现"以战养战",实施"三光"政策,过度掠夺反而加速了华北经济崩溃,导致其自身补给来源枯竭?,日军单兵口粮每日640克下降到300克。
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又接到日本大本营通知,第32师团10月份预备调往太平洋战场,冈村宁次是一个头两个大。比冈村宁次更悲催的还有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他也得到了通知,第3、13师团预备年底调往太平洋战场。
为应对华北日军主力调离、日军新组建了"警备师团,名义上用于维持治安,但实际装备简陋,缺乏炮兵和机动部队,难以有效应对八路军游击战?。伪军虽扩充至50万人,但士气低落且缺乏战斗力,难以维持占领区秩序?。有日军高阶将领在日记本上哀叹:来到华北,最初的印象是民心叛离,皇军虽占有点与线,但处处薄弱,宛如赤色海洋中漂浮的一串念珠,情况十分严重。
与日军的境遇正好相反,八路军、新四军在1943年下半年开始,补给能力显着提升。我党通过大生产运动,提高了自给率,减轻了根据地百姓压力。又通过建立地方政权、兴修水利,发展粮食生产、发展手工业、工矿企业,开展贸易和缴获敌人物资等多种方式,逐步解决了补给难题。
抗日军民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扫荡时粮食、牲畜等物资被转移或掩埋,避免资敌。我军依托地方武装和群众,持续袭扰日军后方,破路毁桥、肃反锄奸,配合游击战术,使日军昼夜不得安宁?。日军小部队扫荡,不但损兵折将,所取得的战果、掠抢的物资还不足以弥补投入扫荡的资源。
日军开始战略收缩,力保大的据点和城市,将非作战业务移交伪政权,自身转向"警备为主、野战为辅"的防御态势?。大扫荡的规模也越来小,且战术从"全面合围"转为"重点剔块扫荡",集中兵力攻击军分区司令部而非整个根据地?。华北驻军从1943年初的约50万人慢慢下降至1944年末的不足30万,导致其对抗日根据地的控制力持续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