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淮南、皖东在黄泛区组织灾民进行了水利工程。修建堤防、疏通河道,尽量降低黄河泛滥造成的损失。同时在黄泛区挖掘排水沟,治理盐碱化土地,提高土壤肥力。
骤然进入根据地的大批灾民,给根据地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好在根据地做了准备。根据地广大指战员、民选政府勒紧裤腰带,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当地老百姓也很支持根据地的工作,他们之中就有很多是当年花园口决堤时的难民。
其实根据地能给于灾民的也非常有限,但就是这些有限的物资,就可能让灾民捱过这一关。而且灾民们也看见了我党、我军和他们一起同甘共苦,这是他们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对他们好,他们心中一清二楚。
逃到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地的百姓相对于河南的上千万灾民来说幸运的多,但比例还是比较少。难民向西逃荒是主流。
现在的河南省主席是李培基,第一战区司令蒋鼎文,副司令汤恩伯,汤恩伯的第31集团军就驻扎在豫南。目前灾情虽还没有正式上报,但重庆国府应该是清楚的,只是当作不知道而已。
俗话说得真是没错: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国府,汪伪日军都把难民当成是包袱,可怜河南灾民只能靠自身挣扎求存。逃难的队伍中时不时就有人倒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难民的队伍一眼望不见头、也望不见尾。
难民队伍行进到洛阳,洛阳根本无法承受。于是国府成立了收容所,登记信息后住陕西送,当时洛阳车站每天要运走1500多名灾民,这个人数也只是灾民总数的一小部分。难民艰难挤上火车,火车车厢顶上都坐满了人,运送过程中很多人和亲人失散,老弱妇孺与亲人失散后只能等死。大多数无法搭车逃难的人,只能步行挑着担子或者推着独轮车沿着西去的通道出逃,有一部分灾民进入了陕甘宁根据地。
洛阳的灾民越聚越多,在极度饥饿之下,难民到处抢食,暴力冲突四处漫延,社会陷入到混乱无序的状态。国府也组织灾民以代赈修建黄河堤防,但是执行中却因为粮食配套不到位,造成大量灾民伤亡。第31集团军全军节省出了粮食253万斤,这些粮食全都送去接济了饥民。但相对于1000多万灾民来说,相对于征收的3亿4000万斤军粮来说,那就是杯水车薪。
在这场饥荒中,国府应对失措,没有尽到一个政府应尽的义务。国府也采取一些赈灾措施,但由于执行不力和贪腐问题,这些措施并未有效缓解灾情?。在天灾和人祸的双重打击之下,直接导致了当时河南数百万河南人丧生。这场饥荒也成为国民政府丧失民心的关键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