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第一天,就吸引了众多目光。一位资深茶人端起茶杯,指尖摩挲着杯底的凹陷:“这触感太奇妙了,像握着一块温润的泽泻块茎,又不会打滑。”他按照日式茶道的流程注水、分茶,发现壶嘴的角度恰到好处,水流既不会溅出,也不会断断续续,“倒水时,感觉壶身和我的手、和水流,三者是一体的。”
《朝日新闻》的设计评论家松冈正刚,在展台前驻足了半个小时。他在专栏里写道:“‘水韵’最动人的,是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水与器’的关系。泽泻叶从不会‘对抗’水,而是‘引导’水;这套茶具也一样,它不是在‘盛装’水,而是在‘陪伴’水。当水流过壶身的弧线,当水珠从杯底的凹陷滑落,我们看到的是自然与人类最和谐的对话。”
有个来自北欧的设计师,反复比较着茶具和投影里的泽泻叶:“我们总在追求‘创新’,却忘了大自然早已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他邀请原研哉去斯德哥尔摩办展,“欧洲人需要这样的设计,让他们知道,器物可以不必那么‘锋利’,可以像泽泻叶一样温柔。”
原研哉在展厅里,看着人们与“水韵”茶具互动:有人对着光观察釉色的变化,有人轻轻晃动茶杯听水流的声音,有人甚至闭上眼感受杯底的触感。他忽然明白,最好的设计不是“展示”,而是“连接”——让人与器物连接,与自然连接,与那些被忽略的细微之美连接。
第七回 越洋入藏 叶载道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策展人帕特里夏·费根,在东京设计周上第一眼看到“水韵”系列时,就认定这是“必须收入馆藏的作品”。“它完美诠释了‘仿生设计’的精髓——不是简单的形态模仿,而是对自然智慧的深度理解。”她邀请原研哉到纽约,详细讲解设计理念。
在MoMA的评审会上,原研哉展示了泽泻叶的标本和茶具的3D模型对比图:“您看,泽泻叶的主脉承重,侧脉导水,边缘抗冲击;我们的茶壶,壶柄对应主脉,壶嘴的流线对应侧脉,壶身的起伏对应叶片边缘——这不是巧合,是自然经过千万年筛选出的最优解。”他还播放了水流在茶具中流动的高速摄影,“这些轨迹,和露水在泽泻叶上的流动完全一致。”
评审团成员、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拿起茶杯,翻过来观察杯底的凹陷:“这些不规则的坑洼,比任何对称图案都更有力量。”原研哉解释:“这源于泽泻块茎的蜂窝结构,既能减重,又能防滑,还能让杯底与桌面形成微小的空气层,减少热传导——功能性与美学在这里完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