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一家中医院,一位老中医驻足良久,指着贴画里的泽泻叶说:“我从医五十年,用泽泻治过无数水肿病人。以前只知其药理,今天才明白,它的叶片也能承载这么深的情意。”他的学生们围着贴画,讨论着泽泻与天花粉的配伍:“老师常说‘治外必本诸内’,这幅画不就是在说,治病先治心吗?”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出时,一位患糖尿病多年的阿姨,摸着贴画里的天花粉星点,眼圈红了:“我天天吃含天花粉的药,知道它能止渴。可今天才觉得,这药不光治我的嘴干,还能润我的心。”她的话被旁边的护士记在笔记本上,成了“人文护理”研讨会的案例。
巡展到成都时,当地的护士们受到启发,用川芎、丹参等药材创作了一幅《血脉相连》贴画,送给了林岚团队。“你们的作品让我们明白,护理不只是扎针输液,还能像中药配伍一样,把点点滴滴的关怀拼合成温暖。”林岚看着那幅新贴画,忽然觉得,《用心服务》就像一颗种子,已经在更多地方发了芽。
有位纪录片导演,跟踪拍摄了整个巡展过程。他在镜头里记录下这些画面:医学院的学生们临摹贴画的轮廓,社区居民讲述与中药的故事,护士们围在一起交流创作心得。“这不是一幅静止的贴画,”导演在旁白里说,“它是一个流动的符号,把医者与患者、传统与现代、草木与人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第七回 初心延续 新图再绘
《用心服务》回到北京时,医院为它专门开辟了一个“本草心苑”展厅。林岚团队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她们又开始用新的药材创作贴画:用益母草的叶片拼出“母爱”,送给妇产科的产妇;用艾叶的绒毛粘出“温暖”,挂在针灸科的候诊区。
小孟成了科室里的“草木达人”,她给新入职的护士培训时,总会从泽泻和天花粉讲起:“你们看,泽泻的叶片边缘有锯齿,像不像病痛带来的棱角?但我们护理时的耐心,就像把这些叶片拼合的心形,能把棱角磨成温柔的弧度。”新护士们听得入迷,有人开始在工作笔记的封面上画药材图案。
那个曾经刻坏三块天花粉的小王,手指越来越灵活。她在一块完整的天花粉上,雕刻出医院的全貌:门诊楼前的樟树,住院部的长廊,还有护士站亮着的灯。“这是我们的‘家’,”她说,“每一个角落,都应该有草木的清香和用心的温度。”
医院的儿科病房,多了一面“中药贴画墙”。护士们带着小患者,用板蓝根的叶片拼小鱼,用麦冬的颗粒粘星星。有个患白血病的小女孩,化疗后一直沉默寡言,却在拼贴画时露出了笑容:“原来药药也能这么好看,我不怕喝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