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魂泽韵:东瀛泽业兴》
下卷·汉方新韵耀东瀛
第五回 明治新风 汉方沉浮
明治维新的浪潮,像一场急雨,冲刷着日本的医学版图。西方医学的传入,让汉方一度被视为“旧学”,泽泻与八味地黄丸也面临着被束之高阁的命运。东京的“汉方医院”纷纷改挂“西医诊所”的招牌,药铺里的唐药柜蒙上了灰尘,只有少数老药铺还在坚守。
京都“救民堂”的第十代传人田中松阴,就是坚守者之一。他的药铺里,泽泻依旧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标签上用毛笔写着“和泽泻,去旧水”。有个糖厂老板,得了糖尿病,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口干舌燥,夜尿频繁,听闻田中家的八味地黄丸有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求药。
田中松阴按古法炮制:和泽泻用清酒浸、盐水炒,与熟地、山茱萸等配伍,制成蜜丸。老板服了一个月,口渴减轻,尿糖也降了。他惊叹道:“汉方竟有如此神效!”田中松阴叹道:“医学无新旧,能治病者即为良法。泽泻‘去旧水养新水’,与西医‘代谢平衡’之说,实则相通。”
为了证明汉方的价值,田中松阴收集了数百例八味地黄丸的医案,编成《和汉药验录》,其中关于泽泻治疗“消渴”“水毒”的记载,引起了部分西医的注意。有位叫北里柴三郎的细菌学家,在研究脚气病时发现,八味地黄丸能缓解症状,他在论文中写道:“泽泻可能含有某种调节代谢的成分,值得深入研究。”
这场“新旧之争”中,泽泻成了汉方的“代言人”。在偏远的乡村,医者们依旧用它治疗水肿、消渴;在大学的实验室里,少数研究者开始用现代方法检测其成分。田中松阴在药铺的墙上题了八个字:“和魂汉才,守正出新”——这成了那个时代汉方医者的信念,也让泽泻在风雨中守住了根基。
第六回 临床验证 泽效重光
大正到昭和年间,随着代谢性疾病在日本的增多,八味地黄丸和泽泻的价值被重新发现。1920年代,大阪医学院的学者佐藤英作,用八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患者,发现服用者的“多饮多尿”症状明显改善,而去除泽泻后,疗效大打折扣。他在《日本医学会杂志》上发文:“泽泻是八味地黄丸治疗消渴的关键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