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泽韵:三茬春秋记》
下卷·三茬轮转泽业兴
第五回 模式推广 技艺规范化
1960年代的彭山,“水稻—泽泻—油菜”的轮作模式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岷江两岸的田野里生根发芽。陈守业成了村里的“土专家”,他带着村民们改良田埂,修建“三茬渠”——既能灌溉水稻,又能为泽泻控水,还能给油菜保墒。渠边种上的紫花苜蓿,既能固氮肥田,又能给泽泻挡挡夏日的暴晒,这是他从老农口中“春苜蓿,夏遮阳,秋肥田”的谚语里琢磨出的巧思。
但新问题又来了:家家户户种泽泻,品质却参差不齐。有的球茎扁圆,有的颜色发暗,药材公司收购时常常压价。陈守业急得嘴上起泡,他带着几个年轻人,把全村的泽泻样本收集起来,摊在晒谷场上对比:“你们看,李三叔家的田离岷江近,球茎白;王二婶家的田施了油菜饼肥,粉性足。咱得把这些好法子凑到一块儿!”
他们用三年时间,总结出“彭山泽泻种植十二诀”:“稻茬翻晒三日足,河泥掺沙匀入土;春分浸种芽如珠,浅沟栽培行距疏;小满控水晒田裂,芒种追肥草木苏;夏至看叶辨干湿,白露采挖不伤肤……”这些口诀把选地、播种、管理、采收的要点全编了进去,村里的小学老师还帮着写成了小册子,家家户户都贴在墙上。
县药材公司的老药师张大夫,被请来给村民培训炮制技术。他教大家“三晒三晾”:采挖后先晒一日去表面水,晾两日让内里水分慢慢渗;再晒一日定型,晾三日让粉性凝聚;最后晒半日收燥,这样的泽泻断面雪白,捏之成粉,药效最佳。陈守业的儿子陈明亮,还发明了“竹筛分级法”——用不同孔径的竹筛,把泽泻按大小分成“贡级”“甲级”“乙级”,分级定价,收购商再也没法混着压价了。
有年春天,省农科院的专家来考察,看到彭山的三茬田,惊叹道:“这是最科学的轮作!水稻耗氮,泽泻喜磷钾,油菜固氮还田,土壤像被养着的,越种越肥。”他们帮着测了土壤成分,发现轮作田的有机质含量比单一种稻田高出三成。专家临走时,带走了彭山泽泻的样本,后来在《中药通报》上发文,说“彭山泽泻粉性足,总皂苷含量高,得益于独特的轮作生态”——这是彭山泽泻第一次走进学术期刊,陈守业把那期杂志像宝贝似的压在箱底。
第六回 规模成势 泽香飘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