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汤清澄,飘着淡淡的甘香。茶农喝下去,不到一个时辰,就嚷着要去茅厕,回来时说:“肚子里像开了条河,舒坦多了!”连喝三日,他的肿胀消了大半,舌苔也薄了。林鹤年盯着那些雪白的泽泻球茎,像发现了宝贝:“赵老哥,这药你有多少?我全要了!”
第二回 试种闽北 水土孕灵
赵德山带来的泽泻很快用完了,但建瓯的湿疫还没过去。林鹤年恳请赵德山留下,教当地人种植泽泻。赵德山看着城里百姓受苦,点了点头:“泽泻这草,认水土。汉川的法子,到了建瓯未必管用,得慢慢试。”
他们选了豪栋村外一块靠近溪流的洼地,这里的泥土黑得流油,雨后能攥出清水来。赵德山教村民翻地时掺些草木灰,“去去土性里的寒”;播种时要等“断梅”之后,“阳气足了,芽才壮”;灌溉时不能漫灌,得像浇茶苗那样,“润到根,不淹叶”。
起初,泽泻长得并不好,苗细叶黄,球茎小得像纽扣。赵德山蹲在田里,扒开泥土看根须:“这里的土太肥,湿太重,得让它‘饿’一饿。”他让人挖了排水沟,把多余的水排出去,又教大家在田埂上种紫苏,“紫苏性温,能挡挡湿地的寒气,还能驱虫”。
阿榕跟着赵德山学认泽泻的“性子”:“你看这叶,朝上的面深绿带光,是承天阳;朝下的面发白,是接地气。球茎藏在阴阳中间,所以能通利三焦。”他还发现,建瓯的雾特别重,泽泻叶片上总挂着水珠,比汉川的长得更水灵,“莫不是雾里的清气,都被它吸进去了?”
秋收时,试种的泽泻终于有了模样,球茎虽不如汉川的大,却更紧实,断面雪白,捏一把能挤出粉来。赵德山捧着球茎,眼泪掉了下来:“这草认家了!建瓯的水土,把它养得更‘粉’了!”村民们用新收的泽泻煮水,治好了不少人的湿症,豪栋村的田埂上,第一次响起了唱泽泻的歌谣:“闽江水,润如玉,泽泻生在咱厝边……”
第三回 医案渐丰 口碑初起
泽泻在豪栋村扎下根,林鹤年的“回春堂”成了远近闻名的“泽泻药铺”。他根据建瓯人的体质,摸索出许多新用法,病案记了满满三大本。
有个采茶女,常年在雾里劳作,得了“痰湿咳嗽”,痰白得像棉花,咳起来没完没了。林鹤年用泽泻配半夏、陈皮,泽泻利水湿,半夏化痰浊,陈皮行气,三药同煮,药汤喝起来微苦带辛。采茶女喝了十日,痰少了,呼吸也顺了,说:“喉咙里像被雾洗过,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