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泽哀歌:泽泻辞》
下卷·辞赋流芳照汗青
第五回 泽畔薪火 民忆犹存
屈原被流放江南的第三年,云梦泽的水落了又涨,泽泻枯了又荣。他在泽畔结了间茅舍,白日里观草木枯荣,夜里则秉烛着书,笔下的辞赋里,总少不了泽泻的影子。“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他写香草以喻君子,而那株被豹鞟裹过的泽泻,更是成了“贤而被弃”的隐喻,在字里行间呜咽。
附近的百姓知道他是忠臣,常偷偷给他送些米粮,有时还会带来新采的泽泻。一个叫阿渔的少年,父亲曾因伯庸的泽泻汤活命,他总在清晨把最饱满的球茎放在屈原茅舍门口,附上一张用炭笔写的字条:“泽水寒,藚能暖。”屈原见了,总会摩挲着球茎,想起伯庸说的“草木有性,人亦有节”,眼眶便湿了。
阿若长大后,继承了祖父的药庐,只是不敢再明目张胆地用泽泻,怕遭权贵非议。她将泽泻的用法编成歌谣,教给村里的孩童:“白茎藏泥里,能清肚中水;若遇豺狼恶,藏在草根底。”歌谣里的“豺狼”,指的便是那些糟蹋贤才的奸佞,孩童们虽不懂深意,却把曲调记在心里,代代传唱。
有回,一支溃败的楚军路过泽畔,士兵们大多患了水肿,腿肿得穿不上铠甲,躺在地上呻吟。阿若犹豫再三,还是带着村民采了一筐泽泻,配着生姜、大枣煮成浓汤。士兵们喝了汤,尿量渐多,浮肿消了些,其中一个老兵握着阿若的手说:“这药,像屈大夫的辞赋,看着普通,却能救命啊!”
屈原听说了这事,特意来到药庐,看着阿若晾晒的泽泻,叶片在风中微微颤动,像在点头。“阿若姑娘,”他感慨道,“草木无言,却能载道。纵使被弃如泽泻,只要有人记得它的好,它就永远活着。”他提笔在阿若的药经上写下“泽水有灵,藚草有魂”,这八个字,后来成了楚地医者的座右铭。
第六回 楚亡泽在 药性不灭
楚怀王客死秦国后,楚地大乱,秦军攻破郢都,百姓流离失所,云梦泽也成了战场。阿若的药庐被战火焚毁,那些记载泽泻用法的竹简,大多化为灰烬,只有几卷被她贴身藏着,边角已被汗水浸得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