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禾在一旁看得入神,他发现经炮制的泽泻,利水而不伤身,就像老练的猎手,既能捕获猎物,又不会惊动整个山林。部落里开始按季节炮制草药:春天把莎草根埋在湿土里,让它吸足木气;夏天将苦苣叶暴晒,收尽火气;秋天把泽泻用蜜炙,调和金气;冬天用酒泡芦苇根,温养水气。这些法子没人写下,全靠手手相传,母亲教女儿辨识火候,父亲带儿子拿捏分寸,就像鸟儿教雏鸟筑巢。
第七回 春生异变 五味调和
转年开春,甘棠箐的溪水竟泛着铁锈色,饮过的人都觉得喉咙发紧,尿量变少。芷带着人溯溪而上,发现上游的岩石被暴雨冲垮,露出底下的红土,雨水混着矿物质流进溪里。"是土气过盛,堵了水道,"芷望着红土皱起眉,"泽泻能利水,但治不了土壅,得找味能'松土'的药。"
她想起去年在山梁上见过的一种藤本植物,根块像老姜,嚼着又辛又辣,能让人发汗。族人叫它"钻山龙"。芷将钻山龙的根晒干研粉,与泽泻同煮,药汤喝起来又辛又淡,辣劲过后是清润。喝了三天,族人喉咙的紧涩感消失了,尿量也多了起来。"钻山龙辛温,属土,能行气破瘀;泽泻甘淡,属水,能导湿下行。"芷在兽皮卷上画了两个交缠的符号,"这是'土克水'的反用,用土性的辛散,助水性的通利,就像用锄头松了土,水才能流得畅快。"
那年春天,部落里的孩童普遍面黄肌瘦,芷让人把泽泻、钻山龙、莎草、禾本科的种子一起煮成糊糊,加了点野蜂蜜。孩子们抢着喝,没过多久,脸色就红润起来。"五味调和,五脏得养,"芷对阿禾说,"泽泻入肾利水,莎草入肝安神,禾种入脾养胃,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人吃下去的,本就是天地给五脏的食粮。"
第八回 薪火相传 箐谷留痕
阿禾与芷渐渐老去,他们的儿子石砚接过族长之位。石砚不像父辈那样擅长打猎,却喜欢琢磨草药。他在岩窟的石壁上,用石斧凿出更细致的图画:泽泻的根、茎、叶分开展示,旁边刻着"春采叶,夏采实,秋采根";钻山龙的根上画着闪电,代表它的辛烈;莎草旁边刻着弯月,象征安神的功效。
有回外部落的人来求助,说他们那里流行"汗病",病人浑身出冷汗,四肢发冷。石砚看了兽皮卷上的记载,取来炮制过的泽泻,配着晒干的鹿肾,一起煮成浓汤。"泽泻利水,但性凉,得用鹿肾的温性补着,"石砚解释,"就像水太凉会冻伤人,得加点火才暖和。"外族人喝了药,果然好转,他们带来珍贵的赤铁矿,石砚用它在石壁上补刻了"泽泻配鹿肾,水火既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