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此药能安太后,当为贡品。”从此,平江白术成了“贡术”,每年霜降后,邹家都要选最粗壮的白术,按“三蒸三晒”的古法炮制,装入锦盒,由驿站快马送往北京、南京。盒子上贴着封条,写着“平江贡术”,盖着县衙的红印,风光得很。
送贡术的路上,还有讲究:得用黄土垫箱底,防颠簸伤了药性;遇雨天要用油布裹紧,怕湿气侵入——就像护送贵重的玉器。邹守仁常对送贡的人说:“这不是普通的药,是咱平江的脸面,得敬着护着。”
有一年,贡术送到京城,太医院院判验看后,赞道:“平江白术,形圆而大,气香而厚,断面朱砂点如星,比别处的术,健脾之力胜三分!”他将其载入《本草品汇精要》,写道:“平术,出湖广平江幕阜山,得土气最纯,为白术之冠。”从此,“北参南术”的说法传开,平江白术的名声,比洞庭湖水还广。
第七卷:术通四海,誉满中外
清代康乾盛世,商贸流通渐盛。广州十三行的药商听闻平江白术之名,特地派人来收购。邹家后人邹玉堂,是个见过世面的,他说:“咱的白术,不光要供朝廷,还要让外乡人也能用得上。”他定下规矩:卖给药商的白术,必须是三年生以上的“老术”,每斤要保证有多少个朱砂点,少一个就减价。
药商把平江白术装船,沿长江而下,经广州远销东南亚。在越南,华侨用白术配当归,治“产后虚损”;在新加坡,中医用白术配陈皮,治“水土不服”。有个马来苏丹,患“腹胀”多年,服用平江白术汤后痊愈,竟派人来平江,想聘邹玉堂去当御医。邹玉堂笑着回绝:“白术离了幕阜山的土,就没那么灵了,我得守着这根。”
道光年间,《岳州府志》编修,特地来平江考察,将白术的种植、炮制、功效详细记入:“平术,春种秋收,阳坡黄土为佳。其性甘温,入脾经,燥湿健脾,治虚劳、水肿、泄泻……”还收录了邹家的“七情配伍歌”:“术配茯苓水湿消,术配干姜寒泻疗,术配人参气力增,术配当归血自调。”这些文字,让口传的经验有了文献依托,也让平江白术的名声更响。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召开,中国馆里,平江白术与茅台、丝绸同台展出。其雪白的根茎、密布的朱砂点,吸引了各国商人的目光。有位美国药商尝了白术粥,感叹:“这来自中国的‘土精’,竟有如此温润的力量!”最终,平江白术斩获金奖,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这株从三国军营走出的灵草,终于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