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吃力伽”之名随佛经流传,西明寺的药圃里,也种上了从茅山移栽的白术。春时抽芽,似合十的手掌;夏时展叶,如舒展的经卷;秋时根茎饱满,如蓄满气力的修行者——义净常对弟子说:“草木无分别,佛医本同源,这白术,便是最好的见证。”
第二卷:菩萨药法,初试锋芒
长安三年深秋,关中多雨,“太阴湿土”当令,西明寺周边村落爆发“虚乏病”:患者多气短乏力,食后腹胀,连孩童都懒得跑动。义净想起《千手千眼经》中“Teyaka合药,能治虚乏”的记载,便让智明取药圃中的白术,按经中所述“以甘水(井水)煮之,温服”。
村中有位老妪,儿子染病最重,已卧床半月,水米不进。义净亲自送去白术药汤,老妪迟疑:“这不是寻常白术吗?真能治病?”义净指着经卷:“此乃菩萨所说吃力伽,合于天地土气,能补人之虚。”老妪将信将疑,喂儿子喝下。次日,其子竟能坐起,说“腹中暖,想喝粥”。
义净又依经中“合药法”,将白术与沉香(波斯所产,能行气)配伍。“白术健脾为体,沉香理气为用,”他对智明解释,“脾喜燥恶湿,又恶滞,沉香能助白术运化,如舟楫助船行,此乃‘相使’之理。”用此方治疗一位腹胀如鼓的书生,三剂后,书生腹胀消,竟能提笔写字。
消息传到宫中,尚药局奉御(掌管宫廷医药的官员)韦慈藏前来西明寺拜访。“法师用白术治病,与宫中用法相似,”韦慈藏取出一方,“只是宫中多配伍人参、茯苓,不知与佛经合药可有异同?”义净笑道:“佛医皆重‘调中’,人参补元气,茯苓利水湿,与白术相合,亦是‘增益气力’之意,如菩萨千手,虽法门不同,本意皆在济世。”
韦慈藏将义净的“吃力伽汤”带回宫中,恰逢睿宗皇帝偶感风寒,气短乏力。服用三日,皇帝精神渐振,叹道:“此药温厚平和,竟有如此气力。”从此,西明寺的白术药圃,常有宫中内侍前来取药,“吃力伽”之名,渐渐从伽蓝传到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