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医案记载)
核心配伍:沙参常配麦冬、玉竹、川贝母、生扁豆等
主治:肺阴不足兼胃阴亏虚证(如久咳、低热、纳差、口干)。
解析:
叶天士提出“胃阴学说”,强调“肺阴依赖胃阴充养”(“肺为气之主,胃为气之海”)。其在医案中多次用沙参治疗“肺燥阴虚”,尤其注重“养胃以润肺”:如治“外感后余邪伤肺胃”,以沙参配麦冬、玉竹滋阴,加生扁豆、甘草健脾,使胃阴得复而肺津有源;若兼咳嗽痰少,加川贝母,南沙参(兼化痰)更合病机。
叶氏用沙参的特点是“不独补肺,更重养胃”,体现了“肺胃同调”的整体观,为后世治疗内伤燥证提供了思路。
四、张锡纯与滋阴清燥法(中西医汇通代表)
出处: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核心配伍:沙参配知母、玄参、生山药等
主治:阴虚劳热、肺燥咳嗽(症见午后低热、干咳无痰、乏力消瘦)。
解析:
张锡纯主张“中西汇通”,认为沙参“性凉而润,能滋阴补肺,兼益脾胃”。其在“滋阴清燥汤”加减中,以沙参为主,配伍知母(清热)、玄参(滋阴)、生山药(健脾),既清阴虚之热,又补肺胃之阴,同时兼顾脾胃(防滋阴药碍胃)。
张氏强调沙参“滋阴不腻,补而不滞”的特性,尤其适合“肺胃同虚、虚热内扰”者,拓宽了沙参在虚劳病中的应用。
总结
沙参的应用体现了历代名家对“阴虚证”的深刻把握:吴鞠通用于温病后期救阴,魏之琇用于阴虚兼肝郁的调和,叶天士侧重肺胃同补,张锡纯兼顾滋阴与护脾。其核心在于:沙参通过滋养肺胃之阴,既能复津液之亏,又能制虚火之扰,配伍不同药物可适应“燥、热、郁、虚”等复杂病机,成为滋阴润燥类方剂的核心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