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方剂:
-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生扁豆、桑叶、甘草、花粉):治“燥伤肺胃阴分,津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少痰”,被后世称为“滋阴润燥第一方”。
- 益胃汤(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冰糖):治“阳明温病,胃阴损伤”,强调沙参“补胃阴而不碍胃”的特性(优于生地之滋腻)。
- 理论创新: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沙参药性轻清,恰合“上焦肺阴”的治疗需求,故在肺系阴虚证中不可替代。
3. 王孟英(《温热经纬》《随息居饮食谱》)
王孟英将沙参的应用从临床拓展至食疗,强调“药食同源”的养阴理念。
- 临床应用:在治疗“暑温后期,阴液耗伤”时,用沙参配西瓜翠衣、西洋参,形成“清暑养阴”组合(《温热经纬》)。
- 食疗创新:《随息居饮食谱》载“沙参玉竹老鸭汤”(沙参、玉竹、老鸭),治“阴虚劳热,咳嗽痰少”,将沙参的“药用”与“食养”结合,扩大其应用场景。
四、近现代:深化阶段——结合现代疾病,拓展适应证
近现代名医在继承古法基础上,将沙参用于慢性疾病、肿瘤等新领域,形成个性化经验:
1.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主张“中西汇通”,认为沙参“性凉而润,能补肺阴,兼能清肺热”,其创新在于将沙参与西药配合,拓宽应用范围。
- 特色用法:治疗“肺结核(肺痨)”时,用沙参配生山药、川贝母(“沙参补肺阴,山药固肺气,贝母化顽痰”),并配合鱼肝油(西药),称“中西合璧,滋阴抗痨更速”。
- 配伍亮点:治“胃阴不足型胃溃疡”,用沙参配白芍、甘草(“沙参润胃,白芍缓急,甘草护膜”),缓解胃痛、口干。
2. 蒲辅周(《蒲辅周医疗经验》)
蒲辅周擅长调理脾胃,强调“养阴不碍脾,补而不滞”,其用沙参的核心是“顾护脾胃功能”。
- 应用特点:治疗“小儿阴虚咳嗽”时,必用沙参配炒扁豆(“沙参滋阴,扁豆健脾,防滋阴碍胃”);治“更年期综合征(阴虚火旺)”,用沙参配知母、黄柏(“沙参养阴,知柏降火,虚实兼顾”)。